[编者按]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林漫和邓家力于2015年7月22日对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王晴佳教授进行了学术访谈。访谈主要围绕着“近二十年西方史学理论研究与历史书写”的项目内容展开,包括当前西方史学的发展趋势、世纪之交西方史学理论的变化及其对历史书写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跨文化历史研究等方面的问题。王教授在访谈中提出,当前史学有两大平行发展的潮流,但其共同之处在于突破近代西方为我们建立的知识架构; 后现代主义并非被超越了,而是很多观念已经被内化于历史研究中;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性的批判,这与后现代主义有一定关联,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需要从其产生的社会条件出发,这是一种唯物史观的方法; 跨文化研究对当前的历史写作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可以提出很多新的选题; 全球史研究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讨论,而需以具体的历史写作展开大量的实践性研究; 在中外史学交流中仍然存在着“不对称”的问题。现将访谈内容刊发以飨读者。
一、近二十年来的史学发展趋势
问: 当前史学界似乎有两种平行发展的潮流: 一是历史的“碎片化”,一是全球史的复兴。您近日来首师大给我们做讲座,引用了丹尼尔·沃尔夫在其《全球史学史: 从古代到当代》中的论述①,您也专门发表文章讨论过相关问题②。今天您能否再简单谈一谈这两种史学思潮之间的关系?
答: 丹尼尔·沃尔夫的这个观察我还是比较同意的。但他原来的表述并非如此,我用中文表述为“平行发展”,中文的表述可能要好一些。当前史学有两大平行发展的潮流,一个是越做越大,一个是越做越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个对立面,越做越大的当然是做全球史,越做越小的就是做新文化史,这两个潮流是历史学的新潮流。新文化史在各个国家有一些不同,社会史传统孕育了新文化史。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近二十年西方史学理论研究与历史书写”(项目编号 15LSA002)的阶段性成果。
****王晴佳(Q. Edward Wang) ,现为美国新泽西州罗文大学(Rowan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国际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委员会理事(2005—2015期间任秘书长)。学术兴趣和专长为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东亚思想文化史、中西史学比较与文化交流。代表作有 Chopsticks: A Cultural and Culinary History (2015),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2008),Mirroring the Past: The Use and Writing of History in Imperial China (2005),Inventing China through History: the May Fourth Approach to Historiography (2001),《新史学讲演录》(2010),《后现代与历史学: 中西比较》(2006),《台湾史学五十年(1950—2000): 传承、方法、趋向》(2002)等。
①Daniel Woolf,A Global History of Hist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p. 506.
②参见王晴佳:《历史研究的碎片化与现代史学思潮》,《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