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后现代主义,语言学转向是否已经完成历史使命? 《史学理论研究》跟《历史研究》都做过类似“超越后现代”这一类的笔谈,但我个人不怎么同意,因为很难讲什么“超越后现代”。所谓“超越后现代”,就是说你还是用一种现代性的思维在考虑问题。后现代主要不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当然有人认为它有“历史性”,比如杜克大学的詹明信(Fredric Jameson)。但一般人,比如说海登·怀特,他们不会认为这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当然,有一些条件孕育了后现代的历史思维,那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产生了一些问题让别人去反省、反思。从理论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社会或者现代性的一种批判和反省。现在中国也在反思现代性问题,坦白地讲我15、20年前就已经说过中国的现代化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模式———拓宽马路和大力发展汽车工业,这肯定会造成问题,应该多发展公共交通。当前中国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比如北京的地铁建设就很出色,其他城市也都在造地铁,这是好的方向。地铁有很多方便的地方———准时! 而拥堵就是现代性带来的问题。美国是一个只有中国四分之一人口的地方,发展汽车工业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美国城市也常遭遇拥堵的问题,所以美国人到中国反而会感觉: “我们是第三世界,我们在基础建设方面很弱。”这就说明现代化其实有很多不同道路,如果当时中国借鉴日本或者欧洲的话,我们的空气和环境等方面都可能会比现在好一些。所以有关后现代的讨论,当时我就感觉有很多好的地方,就是说现代化的模式不是单一的。为什么把现代化的模式看成单一的呢? 这就是现代主义,就是我们原来的思维,那么后现代就是要突破这样一种思维。所以说我为什么不喜欢这个“超越”啊什么之类的? 其实后现代主义的很多观念现在都已经内化了,已经潜移默化地被人们所接受。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冲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大写历史、历史规律的冲击。在西方讲历史规律,通常隐含着“西方领导全世界”这样一种预设。而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之下,他们就必须承认,其实没有一条唯一的现代化道路,没有一条线性的发展道路。现代化模式是多元的,历史发展也是这样的。
还有一点,就是对小写历史、对历史认识论的讨论。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批评,如“虚构跟事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这一类的,有的人选择接受了,有的人不接受,但并不是不接受就完全拒绝他们所有的观点。现在的历史学家不再认为历史研究可以做到完全客观,以前法国史家古朗治就说过:
“在我的历史著作中,不是我替历史说话,而是历史通过我讲话”,那就是把语言本身看作透明的,但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现在大家都认为“写”本身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对于后现代主义,有的人接受了,有的人没接受,但后现代主义的很多观念现在已经内化了,已经潜移默化地被人们所接受。当然,它像一个浪潮一样拍打过来的那个过程,确实已经过去了。我的一些美国同事,他们现在做研究也用档案,我自己也用档案,但是大家并不认为档案就是一切,或像傅斯年所说的: “史学就是史料学! ”①现在西方学界没有这种观念了,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所以,我部分同意你提问中所阐述的观点,但我并不认为后现代主义已经完全过时了。它已经内化了,我们不用超越,也无法超越,只要现代社会、现代性存在一天,我们知识界就有权利或者义务对它进行反思。
问: 我们的课题对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家,如安克施密特、詹京斯和吕森等人及他们所提出的史学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目前已经有了一部分研究成果,而近年来史学发展的新趋向和新流派,比如说像实验史学、微观史学、跨文化研究、历史人类学等,也是我们比较关注和重视的,您可以对我们的选题内容和研究计划提一些意见或者建议吗?
①有关傅斯年及其史学思想,可参见王晴佳:《科学史学乎? “科学古学”乎? ———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之思想渊源新探》,《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