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吕森不要跟下面这些人放在一起,因为吕森是一个比较倾向现代主义的人,他更像是结构主义的历史哲学家。他的博士论文是研究德罗伊森的“历史方法论”(Historik),当然这只是一种简单的翻译。他还是继承了德罗伊森的衣钵,把历史学从知识的层面做了几个分类,比如“范畴”、“方法”、“思想”等,他不怎么同意怀特和安克施密特等人的观点。詹金斯是最激进的,而安克施密特是比较有原创性的,但怀特的东西也没有完全过时。现在有不少新书是关于怀特的,至少有两本新书,已经有人开始翻译了———荷兰裔学者赫尔曼·保罗(Herman Paul)写了一本有关怀特的专著,是专题研究①; 另外一本是《怀特之后的历史哲学》②。怀特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还是受惠于怀特,也有人专门研究安克施密特,这些人是新一代的历史哲学家。在怀特和安克施密特之后,历史哲学领域的新秀怎样继承和发扬怀特和安克施密特? 这是值得关注的一点。当然这种继承和发扬多是批判性的,西方学术界更注重批判性思维,而这一点是中式教育的薄弱之处。
当我们谈到安克施密特和怀特的时候,不是说他们已经没有很大影响力了,影响力还是有的!现在在安克施密特麾下的一些学者,很多都是年轻人,我们的学会( 国际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委员会)现在受到他们很大的挑战。他们上次在比利时的根特(Ghent)开了一个会议,2016年好像还要再开一次。这批新秀我认为蛮好的,他们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并不完全从理论到理论,而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中有一个人,叫巴贝尔·贝弗尼奇(Berber Bevernage),这个人主要做历史和伦理学,特别是记忆研究,他的研究很多都是在反省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者把事实和虚构完全等同起来,认为这两者没有很大差别,这一点是有问题的,如果这两者没有区别,那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呢?
如果没有真假的话,那也就没有对错了。历史学在近代的发展跟法学有很大关系,跟审判比较相似,连语言都是一样的,如果说没有真假对错,那么这个社会还有没有正义? 原告和被告各讲一个故事,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上看都是一个“文本”(text),都有可能是对的或者错的,但你最终仍然需要做一个裁决。类似“希特勒是不是好人?”、“屠犹是不是真的存在?”这样一些重要问题,如果把后现代主义推得太过的话,那就有问题了。贝弗尼奇就是要讨论,现在的历史学家是不是还会有伦理方面的考虑,他这本书写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③。他认为历史理论跟历史研究还是需要有所关联,这一点还是比较重要的,但目前的情况与你们的观察一致,大家对历史理论的重视还是不够。
二、从跨文化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史学
问: 您最近到首师大为我们做了题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讲座,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的发展流变及其对西方史学的影响,但您主编的论文集《马克思主义史学: 一个全球性的观察》所涵盖的范围似乎更广一些④,您能否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其中是否包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您是如何向国外学界介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传统的?
①Herman Paul,Hayden White: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Polity Press,2011.
Robert Doran,Philosophy of History after Hayden White,Bloomsbury Academic,2015.
②Berber Bevernage,History,Memory,and State-Sponsored Violence: Time and Justice,Routledge,2013.
③Q. Edward Wang and Georg G. Iggers,Marxist Historiographies: A Global Perspective,Routledge,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