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此书应该说是第一本从全球的视角来考察马克思主义对史学影响的著作。2010年我在国际史学大会的史学理论组的讨论会上组织了这个论坛,其中的一些论文后来发表在《史学史》杂志上①,之后英国的劳特里奇(Routledge)出版社希望编成书出版,所以我们邀请了当时参与的作者以及其他学者共同参与,编成了这部书。其中既有欧美,又有日本和中国,也有拉美、非洲和中东的学者。就马克思主义在学界的影响而言,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1989/91年苏联阵营的解体,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西方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此消亡了。我们不那么认为,因为当代史学在许多方面,都显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比如社会史、文化史的兴起和自下而上研究历史的角度,几乎都无法脱离马克思主义。法国年鉴学派的兴起和发展,也从许多方面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发。但我们也认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局势的变化,值得重视,提供了我们考察总结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契机。
有关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部分不是我写的,而是李怀印教授执笔的。李怀印毕业于苏州大学,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获得硕士,然后到美国随黄宗智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博士,毕业之后在美国任教,现任职于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李怀印关注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史学的变化,侧重如何走出革命史学到用现代化考察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这样的视角。这是中国当代史学变化的一个方面,也不涉及最新的变迁,但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个案。
问: 您觉得,从跨文化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史学,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跟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不是有很大的差别? 我们最近遇到一些前辈学者,他们对这个问题很好奇。前两年我们去英国国王学院做访学,了解到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其当代史学还存在很大影响,很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还是对他们起了比较重要作用的。我们国内原来也有一些有关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介绍和研究②,这可能也是我们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个主要渠道。那么您认为中西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差异是什么呢? 您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这种差异吗?
答: 在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1989年以后遭遇了一场比较大的冲击,霍布斯鲍姆在2011年的那本书里面提到过这点③,但他还是认为,马克思的很多预言虽然过时了,或者没有实现,但他的很多理论依然有价值。我在首都师大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都强调,马克思主义有他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就是说,19世纪以来的哲学家都比较肯定现代性,最典型的当数黑格尔,孔多塞也把历史发展分为十个阶段,第十个阶段就是现代社会的到来。马克思与他们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他认为所谓“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并为更好的社会所取代。这样一种向前看的思维,使他一直对现代性抱有一种批判的态度。从历史学本身的实践来看,有一点很明显,就是对社会下层的重视,对社会矛盾冲突的重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而不是只重视精英。自下而上的历史研究跟马克思主义史学密不可分。
①参见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Vol. 62,No. 2(2012),pp. 57-164。有关国内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状况可参见梁民愫:《中国史学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4期。
②Eric Hobsbawm,How to Change the World: Reflections on Marx and Marxism,Yale University Press,2011. 中译本参见[英]埃里克·
③霍布斯鲍姆: 《如何改变世界: 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吕增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