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对历史的长程、中程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非常大。伊格尔斯就其个人而言并非马克思主义者,他太太曾回忆说,他在五六十年代曾与一些比较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有过争论。我在我主编的第二本论文集里对他的学术生涯做了比较细致的介绍①:他的《德意志的历史观》②,是一种典型的、比较纯粹的思想史研究,虽然他也讲到了德国历史变化的背景,但他讲得并不多。这本书影响很大,因为它在某种意义上让人们看到纳粹主义在德国的兴起是有其思想背景的,所以这本书至今仍然很有价值。但在那之后他就想突破这样一种思想史研究的模式,所以从《欧洲史学新方向》开始③,他就比较关注物质对精神的影响,注意怎么样用一些新的方法去研究历史学。
在写《全球史学史》的时候,他跟我探讨过很多次,如何将史学思想的变迁放在社会背景中看。这个社会背景是什么? 历史原因如何? 我们两个人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特别是在写作提纲的时候。我们很多章节开头的一两段都会讲到大的社会、历史背景本身的发展,这些背景跟历史研究的关系如何? 这种关系也不一定是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映物质,或者生产关系反映生产力什么的,但物质与精神之间绝对相关! 所有观念和精神的产生都跟历史发展有一定的关系,这往往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精神也有可能会影响社会本身的发展,我们要承认这一点。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生产发展、物质基础变化以后,思想、精神、上层建筑这些层面,才会产生一些变化。
当年毛泽东思想其实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我们今天对我们在五六十年代建立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不能有所改变和发展呢?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理论如果没有发展的话,那不就僵化了吗? 如果我们的本意是坚持马克思主义,那么不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就会事与愿违。
问: 国内五六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比较着重于探讨宏大的历史理论、历史规律类的问题,而当前的史学理论研究已经出现了新的转向。另一方面,唯物史观对今天来说又是一种不能忽视的学术传统,从唯物史观来审视史学理论的很多问题,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把当前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转向与既有的唯物史观传统结合起来研究呢?
答: 唯物史观就是从社会本身的变化来看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戴维·哈维所著的《后现代的状况》④,就谈过这个问题。还有詹明信⑤,他提出了“后工业化时代”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消费的时代”。在美国,100 年以前最大的雇主,最大的公司是通用电气公司。而现在的最大雇主是沃尔玛,是一个消费的地方。这就是变化,他们强调现在是一个后工业化时代。而对于中国的后现代化现象,华裔学者鲁晓鹏(Hsiao-peng Lu)有过一些观察,谈到过相关问题。所以这个是可以做的,而且不光你们要做,西方学者也做了,后现代主义并不是空穴来风。怀特提出来的一些观念是文学理论的东西,天才人物是可以提出很多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比如维科写出了《新科学》,但零星的讨论如果要汇成一个大的思潮的话,我认为还是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社会条件。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也是唯物史观的信奉者。
问: 您刚刚说的这些我们也注意到了,唯物史观跟后现代主义之间是有一定关联的,后现代主义从唯物史观那里继承了对现代性的批判,它跟唯物史观一样,也包含着对社会本身发展趋势的看法。
①Q. Edward Wang,Franz Fillafer,The Many Faces of Clio: Cross-Cultural Approaches to Historiography,Berghahn Books,2006.
②George G. Iggers,The German Conception of History,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1968. 中译本参见[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 《德国的历史观》,彭刚、顾杭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③George G. Iggers,New Directions in European Historiography,Methuen,1985. 中译本参见[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赵世玲、赵世瑜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④David Havey,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Wiley-Blackwell,1991. 中译本参见[美]戴维·哈维: 《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⑤Fredric Jameson,Postmodernism,or,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2. 中译本参见[美]詹明信: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严锋等译,三联书店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