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English  

 

 

 首页  研究院概况  学术研究  研究院刊物  欧洲文明研究  学界动态  人才培养  资料中心 

 

 
 
  学者访谈  
国际史的方法与实践———埃雷兹·马尼拉教授访谈录
2018-06-05 10:16 滕凯炜 

【编者按】2017年4月,采访人借在哈佛大学访学的机会对马尼拉教授进行了采访。埃雷兹·马尼拉(Erez Manela),中文名马雪松,200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魏海德国际事务中心(Weatherhea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研究生项目主任,研究领域为国际史,涉及国际秩序、民族主义、国际卫生合作等问题。马尼拉教授是目前最负盛名的国际史学者之一,其代表作《威尔逊时刻:民族自决与反殖民的民族主义的国际起源》(The Wilsonian Moment:Self-Determin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igins of Anticolonial Nationalism)被学界公认为是国际史,特别是研究思想“跨国旅行”的典范之作。此外,他还主编了《全球震荡:透视1970年代》(The Shock of the Global:The 1970s in Perspective)和《一战帝国》(Empires at War,1911—1923)。在本次采访中,马尼拉教授回顾了他的求学之路,选择从事历史研究的原因和写作《威尔逊时刻》的缘起,介绍了他正在研究的课题和哈佛历史学系的教学工作,讨论了全球史、国际史和跨国史的联系与区别,最后描述了国际史未来的发展方向。


问:马尼拉教授,首先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经历?您能否告诉我们您的故乡和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以及您在哪里读完本科?

答:我1970年出生在以色列的海法并在那里长大,1997年本科毕业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在那里我主修两个专业:伊斯兰和中东研究,以及东亚和中国研究。在此之后,我到了美国,在耶鲁大学读研究生。

问:您在耶鲁大学师从约翰·加迪斯(John Gaddis),这段经历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我不仅师从约翰·加迪斯,同时也跟从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和著名中国史学者史景迁(Jonathan Spence)学习。加迪斯是我的主导师,他是一位能给你很多启发的学者,与他一起工作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他在指导学生方面十分在行,既能循循善诱,又能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从我的诸位导师那里收获颇多,我也尝试着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学以致用。

问:我很想知道您为什么想学习和教授历史?

答:其实,我一直以来都对国际事务和国际政治感兴趣。事实上,在本科毕业时,我还不确定自己应该跟从对历史的爱好还是对政治学及国际关系学的兴趣。所以我跟我的一位本科导师交流了一下。他说国际关系学的发展趋势是定量分析,但定量方法不仅在分析国际关系时缺乏效力,而且这种研究方法也不适合我,他说我更适合做定性分析。最后,我接受了他的意见,选择了历史学。我觉得历史学家分析国际关系的研究路径更加细腻,也更符合我的个人兴趣。


*本文翻译姚念达。

 

 下一页 [1 2 3 4]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