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在您前述未来历史地理学发展中,时空间尺度转换对历史地理学发展有什么意义?
答:如前所述,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区域是由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构成。但在具体研究中,就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即我们是在哪一个时空间尺度下总结历史时期人地关系规律的。而目前关于全球变化研究中,许多规律与观念的冲突,正是将来自不同时空间尺度获取的信息交织混杂在一些所造成的。在这里我举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加以说明。
在历史地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即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历史时期人类的垦殖活动必然导致当地自然生态的破坏与环境的恶化。侯仁之先生在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漠的研究就证明了两千年来人类活动造成了这一地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在个别地区还形成严重的沙漠化后果。史念海先生关于黄土高原的研究也指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与人类活动,尤其是农耕业的发展直接相关。前面我提及的谭先生的《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大致也持这一观点。这些研究不仅有坚实的历史文献支撑,同时也有考古遗址、孢粉和碳十四数据支持,殆无疑义。
不过,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晚清以来河套平原地区的农业开发时,上述命题似乎并不适用,因为汉族移民对这一区域的农业开发,带动了局部地区的绿洲化与田园化,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然而,我在对这一地区进行大量个案研究后发现,晚清以来河套地区局部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人类社会在短时段内通过水利工程的修建改变了区域内水资源的空间分配,而且还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社会组织机构维护这些水利工程,才能保证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演化。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从长时段和大区域来看,人类活动对局部地区水资源的再分配必然导致其他区域水资源的不足甚至枯竭,进而对整个区域环境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由这一案例可以看出,不同时空间尺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有其局限性。
由于历史地理学在过去几十年中更注重从长时段、大区域的宏观角度研究问题、总结规律,因此,我认为未来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需要在积累大量小区域、短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不同空间尺度下人地关系的特点与规律,分析确立不同时空间尺度的关联与转换机制,这对以时空维度切入研究主题的历史地理学来讲,或许在理论与研究方法上能有极大推进。
感谢您接受采访。
本文刊发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20年第5期,完整版如需查阅引用,请阅原文。
本文转载自“历史教学编辑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