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历史教学》做这个中青年学者访谈计划,特别注重学者对历史教育的看法,您在这方面有什么认识?您认为环境史在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融合方面可以做一些什么样的思考和实践?
答:因为我毕业于北师大,曾经在北师大工作了很长时间,主管过北师大历史系的教学工作,也参与了历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因此与中学历史教师和管理者打过很多交道,对历史教育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
历史教育,一方面是传授历史知识和探索真知,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育人。现在的历史教育必须思考,在生态文明新时代,应该育什么样的人。我刚才也谈到了,生态文明新时代需要绿色公民。我还认为,中学教育是培养绿色公民的关键起步阶段。因为对于更低年龄段的孩子,是要带他去自然中进行熏陶和感悟,这个阶段的孩子热爱自然,但还不懂什么理论,所以只要引导他们愿意到自然中去,喜欢自然就够了。到了中学阶段,就可以开始跟学生讲道理,告诉他们什么是生态世界观,什么是环境伦理观,什么是绿色行动观。我认为,历史课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其中,环境史思维习惯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对中学一线教师来说,就需要重视环境史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结合。基于这样的认识,考虑环境史需要与中学历史教学融合的问题,从2010年以来,我先后在北京市崇文区、东城区、丰台区和西城区,以及四川省、广东省、江苏省等教师教育中心以及一些高中作过讲座。最近一次是2019年11月15日在北师大一附中的讲座交流,讲座的基本思路和内容如下:
教师首先可以在第一课堂上对自然知识融会贯通,以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历史为红线,注意挖掘中学历史课程中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部分所包含的自然知识,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学习,让这部分知识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中外历史纲要》来看,在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可以以火为例说明问题。美国环境学家、生物学家派恩所写的《火之简史》一书,大致勾勒了火演变的历史以及火的应用带来的一些问题。火从自然概念到人文概念,有一个长期变迁的过程。第一代火是原生的火,第二代火是农业时期人类学会用的火,第三代火是工业化、城市化时代的火。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在掌握了用火技术后,火的作用有哪些。火一方面帮助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状态,对人类文明进程有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因利用不当造成了许多危害。这本书让我们充分了解了在文明起源中火的作用及产生的问题,突出体现了自然在人类早期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外历史纲要》所附的史料《韩非子·五蠹》篇中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这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早期样貌。我们需要意识到,在人类早期的历史中,人类匍匐在自然脚下受自然蹂躏,怀揣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环境史的观念与极端的环保主义是不一样的。
《诗经》作为史料对了解早期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大象的退却》这本书就大量引用了《诗经》中的文献。历史学研究不能仅仅依靠诗歌,但作者伊懋可认为,《诗经》中对两性情感的描写与大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当时的男女以自然为媒介表达彼此的情感。而教科书对其中可贵的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的部分未加提及。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当前生态文明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指导学生运用《诗经》把人与自然关系的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什么是环境史?》这本书中提到,孟子的书中引起现代环境史学家和森林史学家注意的一节,是对牛山的描写。它极好地证明了这位哲人在观察环境变迁及其原因之时的敏锐性。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对环境史学家来说,孟子最具特色的侧重点之一,无疑是他关于资源保护实践的建议,以确保资源不会被耗尽,而能年复一年地为人们所用。
除了第一课堂,教师还可以在课外探究中综合交叉地进行合理引导。中学教学中的课时是有限的,所以启发学生的工作可以放在课外探究中,引导学生自觉地通过兴趣小组完成自主学习工作。以“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在原来的教学中,我们对工业革命意义的评价,会更重视政治、经济方面的巨大影响,而忽略了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在探究活动中,可以指导学生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除课堂教学和课外探究外,还可以结合实际,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书本,到现实中亲身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紧迫性,这就是实践活动中环境教育的熏陶。由于环境的恶化,有些地方的历史遗迹正在发生令人忧心的变化,其中一部分正在遭受损毁或已经永远消失。北京地区可以开展环境教育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中陈列的碑刻,因酸雨侵蚀字体脱落。北京的古树保护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在四环路上能看到,一些地方在修路时为了避开古树而分散或绕开。另外,在当前垃圾分类成为热门话题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对社区和校园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调研。
第一课堂上自然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外探究中综合交叉的合理引导以及实践活动中环境教育的熏陶,这三方面教学工作的目的都在于培养具备生态世界观、环境伦理观和绿色行动观念的公民,即绿色公民。
除了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还可以结合其他科目的学习来做拓展。以沼泽的历史为例,湿地生态系统是生物学科会涉及的问题。湿地作为一类生态系统有明确的定义,国际上有湿地公约,我们国家也对湿地有专门的知识分类。在教育中,我们需要将这些内容同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做交叉学科的探究活动。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利奥波德的著作《沙乡的沉思》中《沼泽地的哀歌》一章,并同语文、地理、生物等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乡村里的推土机》第五章《不宜建筑之地:保护湿地、山坡和洪泛区的运动》也讲到了湿地的作用,展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科学家、生物学家等各领域学者对湿地概念的界定、湿地作用的探究以及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期人们对湿地的认识,以及不当的开发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森林也比较适合作交叉学科探究活动的主题。《大象的退却》中有《森林滥伐概览》和《森林滥伐的地区与树种》两章内容与森林相关。《森林之歌》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可见有诸多此类的文献有待挖掘,地理、政治、生物、历史学科都可以做学科交叉的尝试。
感谢您接受采访。
本文刊发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20年第5、6期,分为上下两篇。完整版如需查阅引用,请阅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