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宛昱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5月 
 
本书简介:本书在收集整理陈翰笙先生著作的基础上,对陈翰笙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陈翰笙先生是杰出的社会科学家和革命者,他一生传奇,经历和见证了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诸多重要历史事件。本书依照所见史料对陈翰笙的生平进行考证,尽可能地将陈翰笙的学术研究与他的革命活动相互联系,将其学术思想置于20世纪学术发展的脉络中。陈翰笙一生致力于以学术研究解答现实问题,以分析生产关系为中心,解答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对中国及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网络的地位进行剖析,有力地批判了帝国主义政策。
 
作者简介:何宛昱,女,1982 年生,达斡尔族,201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现任职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副教授。在《史学理论研究》《历史评论》等刊物发表十余篇文章,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 项及省部级项目4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陈翰笙的人生历程
  第一节  接受良好教育及回国从教
    一  东林书声与明德风气
    二  远渡重洋负笈求学
    三  回国至北京大学任教
    四  与李大钊成为革命同路人
  第二节  开启农村经济问题研究的历程
    一  农村问题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二  开展中国农村社会调查
    三  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四  赴香港参加工合运动
    五  为躲避通缉逃亡印度
  第三节  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一  回国并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二  从事历史学研究
第二章  陈翰笙学术研究的理论背景
  第一节  马克思及后继者的基本观点与方法
    一  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社会前史
    二  劳动分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  资本的原始积累
    四  农业问题和土地问题
  第二节  列宁“帝国主义论”基本观点与方法
    一  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关系
    二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处于过渡阶段的社会形态
  第三节  西方社会科学中关于农村问题的方法和观点
    一  经济史与经济社会史研究的兴起
    二  经济史研究中的农村问题
    三  经济社会史研究中的封建社会
第三章  为解答现实问题进行学术研究
  第一节  分析世界大势与中国的困境
    一  概括20世纪上半叶世界的潮流
    二  分析中国面临的困境
    三  探讨中国如何向现代社会转型
  第二节  史学研究应多种方法并举
    一  历史研究具有宽广视角
    二  《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和《华工出国史料汇编》
第四章  广泛开展中国农村社会调查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关于中国现实问题的论战
    一  中国知识界大论战的理论背景
    二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陈翰笙基于中国农村调查所形成的观点
    一  中国农村调查研究队伍的构建
    二  农村调查的方法与基本概念
    三  中国农村经济总论
  第三节  以烟草调查实证帝国主义资本运作过程
    一  指导烟草调查的基本理论框架
    二  帝国主义资本在中国形成的资本网络
    三  以烟草调查为例解说农民经济生活
  第四节  以广东和西双版纳调查解析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一 以生产关系作为调查的核心概念
二 广东农村与传统社会转型
三 西双版纳农村调查的意义
第五章 以经济区城研究回答社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
第一节 以经济区域研究剖析生产关系
一 经济区域是一种研究方法
二 殖民统治造成经济区域不平衡发展
三 社会制度影响对于自然的利用
第二节 殖民统治下 的生产关系特质
一 印度和巴基斯坦封建制度的特质
二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土地制度
三 印度和巴基斯坦农村中的阶级分化
第三节 农村问题与贫困的根源
一 土地碎分现象的出现
二 土地集中趋势的出现
三 制度、贫困与社会发展
四 农业同工业平衡发展
第四节 以经济区域方法进行整体性社会研究
一 中国的经济区域与农业发展
二 美国的经济区域与工业发展
结语
附录
陈翰笙年表
陈翰笙著作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