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专栏
墨洛温王朝教会土地权属纠纷与教会应对措施 张杨(03)
摘要:古代晚期罗马帝国私有地产所有权与用益权分离导致墨洛温王朝地权冲突不断。高卢教会作为宗教团体虽获得大量土地馈赠,但对各类土地的控制程度却参差不同。在墨洛温王朝政权更迭及贵族竞争背景下,世俗地主非法占有教会土地现象屡禁不止,侵占方式亦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主教个人及团体试图从立法实践和日常司法双重层面应对来自世俗权贵的财产侵犯,而世俗贵族也努力从法理、政治以及其他多维角度来确保自身及家族集团对教会土地的利益。墨洛温王朝后期,修道院地产的扩张表面上体现了基督教经济的蓬勃发展,实际进一步证明了教会土地所有权的“名不符实”以及教会对土地控制权的逐步丧失。
犹太瘟疫:西哥特国王埃尔维格反犹法令研究 马兰霞(12)
摘要:自罗马帝国晚期以来,基督教在西欧各王国逐渐成为主流官方宗教,整个社会开始进入基督教化时期。而其他异教人群如犹太人的处境随之恶化,地位日趋边缘。其中,中古早期西哥特王国犹太人的境遇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趋势。681年,通过宫廷政变上台的西哥特国王埃尔维格在第十二次托莱多宗教会议上颁布了针对犹太人的28条法令。埃尔维格从宗教生活、社会生活和人身自由等诸多方面对犹太人施加限制,改宗基督教是解除限制的唯一方法。该法令在当时并未取得显著成效,但从长时段审视却是西哥特王国反犹立法中的重要一环,为之后西哥特国王埃吉卡时期的犹太人立法奠定了法律基础和基本基调,并对中世纪中后期各国对犹太人的态度产生了持续影响。
英国政府应对古巴导弹危机决策研究 赵凯旋(21)
摘要:1962年10月在加勒比海地区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最接近核战争的一次国际危机。在这场危机之中,英国作为西方阵营的核心成员之一,其与美国的长期盟友关系决定了其对美国的支持立场,但同时,作为一个欧洲国家,英国也面临着如何在美苏尖锐对立的背景下维护自身利益的问题。英国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外交决策不仅体现了其与美国的紧密合作,也反映了英国在冷战格局下的战略自主性与外交选择,同时对英美关系和英国外交战略的定位产生了影响。
美国国会关于菲律宾独立的立法及其影响 安海堃(30)
摘要:美西战争后,美国开启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控制。美国国会立法在菲律宾独立进程中至关重要,《菲律宾组织法案》确立殖民统治,《琼斯法案》推动其走向自治,《泰丁斯—麦克杜菲法案》明确独立期限。然而,美国立法背后是国际环境与国内政治形势的考量,虽使菲律宾最终独立,却通过多种手段继续施加影响,菲律宾的独立之路充满坎坷且面临诸多限制,这一过程深刻反映了国际关系中强国对弱国的控制策略。美国影响菲律宾独立进程的主要原因是根据国际环境与国内政治形势变化,美国国会出台相关独立法案并以此作为美国对于菲律宾独立政策的依据。
两战之间波兰“崩得”社会主义思想探析 张聪(41)
摘要:波兰“崩得”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所形成的现代犹太社会主义政党。该政党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革命社会主义和反犹太复国主义。前者是波兰“崩得”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核;后者则是其思想的延伸和外化。波兰“崩得”立足于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一条与犹太“复国”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它倡导流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俨然成为现代东欧犹太人问题的另类解决方案。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中俄恰克图茶叶贸易研究 刘香玲(49)
摘要:恰克图茶叶贸易是中俄两国官方所支持的自由平等的贸易。中国茶叶很早便传入俄国,但是中俄两国并没有迅速形成频繁的茶叶贸易往来。17世纪俄国官方使团多次来华,两国的交往日益密切,俄国在西方政治经济的双重打击下欲图发展东方的中国市场。两国于1728年签订的《恰克图条约》开启中俄陆路茶叶互市贸易,在18世纪下半期取得初步的发展;由于两国边境矛盾频发,清廷采取闭关政策,直到1792年《恰克图市约》订立之后中俄两国的恰克图茶叶互市贸易进入蓬勃发展时期;1851年《伊塔通商章程》的签订标志两国原本平等的贸易走向不平等,恰克图互市茶叶贸易逐渐被俄商所经营的自中国茶叶产区至恰克图转口的贸易所代替,俄国本国茶叶种植业的发展以及从印度等地区进口廉价的茶叶使得恰克图茶叶贸易逐渐衰落。中俄恰克图茶叶贸易对于两国的经济、政治以及中国茶叶文化的传播和俄国茶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1851年伦敦博览会管窥——以《伦敦新闻画报》报道为中心 张晓雨(62)
摘要:1851年伦敦博览会作为首届国际博览会,对英国乃至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伦敦新闻画报》全面记录了其筹备历程,展现了公众的广泛参与。尽管在资金筹集、建筑设计等关键环节上,公众因观念和利益不同而意见纷呈,但博览会最终仍赢得广泛支持并成功举办。其间,英国政府通过开幕式、展厅设计、展品布局以及“水晶宫”等公共景观,既增强了国民的国家自豪感,又彰显了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强盛实力及大英帝国的辉煌。博览会的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激发英国公众对社会公共事业的热情与贡献意识,而且从长时段看,“水晶宫”等标志性元素已成为英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塑造着公众的历史记忆。
中国史专栏
同光年间曾国藩身后形象塑造 杨章铿(75)
摘要:类似于曾国藩人物形象的历史演变,极容易形成新的研究主题。然不能忽视同光年间,清廷官方与湘淮集团对曾国藩身后形象最初的塑造,它不断影响晚清民国世人对曾国藩的认识与观感。有清一代,曾国藩不可避免地卷入国家机器之中,各种制度约束曾国藩的各个方面,哪怕在曾国藩逝世之后,仍有一套程序来处理,清廷官方通过遗折、谥号及国史传记等手段进行盖棺定论。在社会层面,这些制度的运作过程同样深受现实政治的左右,与曾国藩密切相关的湘淮集团人员在制度的缝隙间辗转,通过撰写碑铭以及传记等手段,争取更多的话语空间以塑造符合逝者利益的身后形象,同时表达了一定的政治诉求。正是这种制度与人事、君臣上下围绕曾国藩身后的一系列互动在相当程度上构建了影响深远的曾国藩形象。
孙吴叙事中的取荆州与关羽形象书写 杜泽华(88)
摘要:孙吴与蜀汉政权的关系是特殊的,长期以来,两者联合抗曹,但也在荆州之争中爆发激烈冲突,孙吴就取荆州提出了满足己方政治需求的解释,这同样构成了孙吴话语体系中的一环。在解释取荆州一事的同时,对关羽形象的书写不可避免。在不同史源的历史叙述中,尤其是敌对政权中,关羽形象在孙吴国史与庙堂之乐的加工中呈现出负面形象,这与孙吴构建其政治话语体系密切相关。
“二重证据法”层累化过程再思考 吴兴亮(93)
摘要:“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提出的一个重要治史方法,影响颇大。以一种较长时段的视角来审视“二重证据法”,会发现其有一个被抬升、层累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证据数量增多、应用范围扩大,或者取名去实再创造。“二重证据法”取得盛名的原因,需要从个人、时代、学科建设等多角度进行考察。伴随层累化的过程,“二重证据法”被再诠释,将王国维所限定的文字资料,扩大到了整个地下文物,这既促进了这一方法影响力的扩大,也带来了隐患和弊端,表现为对新史料的推崇、信古的态度与回归文献的治学取径。
明代前期春坊官初探 张宇坤(106)
摘要:作为明代东宫官僚体系的官职,春坊官最初的法定职责为教育太子,培养太子的全面素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坊官的职权逐渐涵盖了政事处理、笔札撰述、弹劾官僚、纠举职事等多个方面。因此,春坊官在明代前期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永乐时期,(兼)直任春坊官的官员仕途与待遇往往高于他人。明代前期春坊官不仅影响了太子的成长轨迹,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也有着关键作用,对明代前期政治变迁及运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娘家还是夫家——西汉景武昭三朝长公主生活状况探析 刘禹杉(118)
摘要:西汉处于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的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一背景下,长公主作为皇室贵族中女性宗亲,其生存现象与同时代其他女性相比截然不同。从馆陶长公主、平阳长公主以及鄂邑长公主三位来看,她们在政治生活方面政治参与度较高,话语权大,影响力强,参政手段多样,对于自身能力持肯定态度;在婚姻家庭方面虽多为政治联姻,但在婚姻中的地位与自由度相对较高,受夫家影响小;在社会生活方面,长公主仪服称号尊贵、经济条件优越,拥有独特的社会态度与人际关系,对于自我价值与身份的认知明晰。以上生活状况正是由于三朝特殊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念、社会历史环境和权力中心的转移所致。
阻力与对策:1950年《婚姻法》在广西农村的实施 杨海琪(128)
摘要:查阅广西省实施1950年《婚姻法》的档案、地方志、调查报告等史料,采用地方史、微观史的研究视角,可以考察当时《婚姻法》在广西农村的实施情况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法律与农村习俗的复杂博弈。1950年《婚姻法》在广西农村的实施过程中遭受了阻力,相关部门采取了“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应对,最终确立了新的婚姻制度。但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场婚姻制度改革的历史局限也不容忽视。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下来的封建婚姻制度,其产生的影响并不会因为一部婚姻法的颁布而销声匿迹。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落实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考古文博专栏
“事死如事生”与历代秦君墓中的人牲人殉 李晶(138)
摘要:学界普遍认为人牲人殉现象是在远古人类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原始宗教崇拜的思想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的人牲人殉习俗,从原始社会晚期开始,历经商周秦汉,直到辛亥革命前后,横跨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人牲人殉现象的产生、发展、衰落是学界历来探讨的问题,其中不乏有学者认同人牲人殉现象与“事死如事生”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结合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来看,秦君墓的人牲人殉现象并非“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实践,两者无本质联系。
吐鲁番地区唐代城防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杜特(150)
摘要:吐鲁番地区是唐代安西都护府的辖区。随着丝路贸易的兴盛,在构建大一统王朝的背景之下,此地区形成了以自身防御为主,周边城址的拱卫及烽燧等相关防御设施为辅的防御体系,整体御敌能力不断提高。这是唐廷巩固西域统治、保障丝路贸易正常进行的重要体现。吐鲁番地区防御体系的形成,不同程度地受到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其中受经济因素影响最为显著,这使得吐鲁番地区的城防建设在中国城防体系发展历史上独具色彩。
洛阳地区汉墓出土陶灶的考古学研究 齐天源(159)
摘要:陶灶是汉代墓葬随葬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汉代墓葬、汉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洛阳地区作为汉代的中心区域之一,所发现的汉墓数量众多,经统计出土陶灶的墓葬有328座,出土陶灶417件,依据灶体形态可分为马蹄形灶、长方形灶、异形灶三种,以长方形灶为主流。洛阳地区陶灶自西汉中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东汉晚期,经历了新兴、繁荣、衰落、衰退四个阶段,陶灶的兴起与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制陶业规模化发展有重要联系;东汉末年的社会动乱导致人们丧葬观念发生改变,倡导薄葬,以陶灶为代表的模型明器随之衰退。从所出土陶灶的形体结构和装饰可以看出汉代发达的手工业与汉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和饮食结构。
新刊速递(172)
新书快讯(178)
征稿启事(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