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世界史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2020年年度报告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本学位授权点的概况,主要培养方向、特色与优势,本年度立德树人和学位点建设主要成效,社会声誉和学科发展情况。
世界史学科学位授权点以欧洲文明研究院为依托,是天津市一流学科、特色学科、重中之重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还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主办专业学术期刊《经济社会史评论》,建有欧洲文明图书馆和中英文网站。
世界史学位授权点主要有四个培养方向:一、世界上古中古史方向;二、世界近现代史方向;三、世界专门史方向;四、世界地区与国别史方向。
世界史学科方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尤其经济社会史视角与欧洲文明及社会转型研究,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学科拥有侯建新、刘景华、哈全安等一批享誉国内的著名学者,是我国一级学会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会长单位,是我国世界史研究与世界史人才培养的重镇之一。
二、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
(一)师资队伍
世界史学科专职教师共35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8人,讲师及助教11人;硕博研究生导师共计2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2人,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各方向研究生导师及学术骨干教师分布如下:
(一)世界上古中古史:侯建新袁指挥谢丰斋陈立军刘雪飞冯金朋等6人;(二)世界近现代史:张乃和徐滨刘合波耿志杜宪兵张晓涵等6人;(三)世界专门史:刘景华孟广文谷延方李友东王玉亮赵文君等6人;(四)世界地区与国别史:哈全安孙立田王臻饶本忠黄秋迪刘章才等6人;
(二)科学研究
本学位点主要科研项目以及在研项目情况,科研成果情况:
2020年新增国家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市社科项目3项,目前在研项目共35项,其中国家级15项,教育部2项,教育部重大参与1项;省部级8项,委局级5项,校级4项;
科研获奖1项:赵文君获天津市教育委员会2018—2019年度天津市高校智库优秀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成果名称: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发表高水平论文十余篇,其中学科级3篇,C刊7篇,中文核心期刊十余篇,出版高水平著作5部。
(三)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位点支撑研究生学习、科研的平台情况。
本学位点已经建成200平米外文专业图书馆和180平米的电子阅览室,拥有中外文专业图书5万余册,订有国内外期刊100余种,拥有外文数据库如Jstor,SAGE,Spinger等西文过刊全文数据库、EEBO、EECO等早期英文珍本图书在线等多个数据库,供研究生学习和进行科研活动。研究院还办有专业学术刊物《经济社会史评论》,内有“研究生专栏”,定期刊发优秀硕博研究生科研论文;研究生还自发办有自己学习、科研的内部刊物《小荷》,每年定期刊发学生们的习作和研究成果。
(四)研究生奖助情况
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制度建设、奖助水平、覆盖面等。
学位点奖助体系完整,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以及针对生活困难的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等形式,资助鼓励研究生从事专业学习。研究院具有完善的各类奖助学金,覆盖博士生100%,硕士生达75%,有效地激励世界史专业硕博研究生进行课业学习和科研活动。
(五)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
学位点不断完善世界史研究生培养工作体制,着力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推进思政工作全面健康发展;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弘扬大学生服务社会、爱国奋斗的精神,鼓励学生发挥历史专业技能,前往天津博物馆、周邓纪念馆等场馆进行义务讲解,并开展“5·18”博物馆日活动。
开展暑期“三下乡”和“四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成立了“村志编撰修订小组”,为付村、独流镇编撰《村志》,为后人留下十分珍贵的历史遗产,并获批研究生科研实践项目《运河文化带天津地区历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独流镇为例》;成立“家风课堂宣讲团”;紧紧抓住新媒体这块阵地“讲述抗疫故事,凝聚爱国力量”微视频;邀请关工委老同志陈莹教授、翟昌民教授、李海涛教授等作为主讲人,举办“树人团校”“红色领航”系列讲座,我院求是学社学生党支部被评为天津市领航工程样板支部。
三、人才培养
(一)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情况
2020年世界史研究生招生42人,在读134人,毕业35人,学位授予35人;其中博士招生9人,博士在读38人,博士毕业4人,博士学位授予4人。
(二)研究生就业基本状况
2020届研究生就业情况整体良好,2人攻读博士学位,其余进入政府或事业单位,主要在北京、天津等地从事中等基础教育工作;毕业博士生主要任职于普通高等院校,从事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工作。
(三)研究生在学成果情况
世界史博士生发表21篇高水平论文,硕士研究生主要夯实专业基础,撰写课程作业论文,为撰写毕业论文做好准备;其中1人获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人获国家奖学金;1人获全国大学生“普译奖”英译汉一等奖;还有多人参与导师课题,出版相关科研成果。
(四)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博士生课程23门,硕士生课程41门,主要采取线下教学,间或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为不能到校学生授课,疫情期间完满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五)研究生参加学术训练和学术交流情况
本院召开多次学术会议,如“欧洲文明高端论坛”、“世界中世纪史2020年会”,全体研究生参会,还有研究生外地学术会议,尤其是博士生4人参加京津冀和港澳台等地学术会议,提交学术论文并作报告,其中亓佩成赴国外亚美尼亚等地积极进行学术交流。
(六)学位论文质量
2020年世界史研究生论文抽检查重全部合格,毕业论文复制比在10%以下;博士学位论文半数以上获良好以上等级。
(七)质量保证制度建设情况
世界史学科制定有《世界史学科硕士学位授予质量细则》和《世界史学科博士学位授予质量细则规定》;同时,世界史学科规定,未修满规定学分不允许参加论文开题报告论证会,未通过课题论证不允许撰写论文,未通过论文中期检查、导师推荐和预答辩环节不允许申请答辩,树立导师第一责任人职责标准,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服务贡献
世界史学位点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多数成果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但本着“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和历史学“研以致用”原则,学科多位教师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主要如下:
1.赵文君参与一带一路调研,撰写研究报告,成果获国务院李克强总理批示,其项目获评2018——2019年度天津市高校智库优秀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2.王元天调研天津多地文化产业,提出咨政报告名称:打造学术之都拉动天津经济“十四五”转型;采纳单位:天津市政协领导批示情况:张国清市长。同时还调研撰写“多元竞争格局下的城市文化突围”;采纳单位:民进中央。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问题:
团队规模偏小、高等级平台少、经费严重不足,都制约科学研究活动推进,也限制对外学术交往,不利于研究生培养工作。
(二)改进措施:
1、团队规模同一流学科相比依然偏小,拟进一步扩大体量,加大引进人才力度;2、科研平台缺少教育部等省部级以上的研究基地,考虑同兄弟院校合作共建教学科研平台;3、多方开展科研经费筹措活动,最大化使用经费,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学习,节约不必要的开支;4、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鼓励教师潜心研究,耐得住清寒寂寞,争取发表更多高水平论文、著作;5、积极申请国家和教育部重大项目,申报高等级教学科研奖项,扩大学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