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下午,由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世界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讨会”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欧洲文明研究院院长侯建新教授主持开幕式,国务院世界史学科召集人、北京大学王立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教授,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向荣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玳玮出席开幕式。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单位100余名专家学者和硕、博士研究生参加本次研讨会。


陈玳玮副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史研究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长期以来在坚定文化自信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世界史学科能够推进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回答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德国史专家孟钟捷教授在致辞中充分肯定天津师大对我国世界史学科做出卓越贡献。他指出,天师大在欧洲文明和世界中世纪史研究达到国内前沿水平,而且主持义务教育历史课标修订和教材编写,获得国家特等奖,推动全国基础教育。为构建我国世界史自主学术体系做出了全面的、扎扎实实的工作。

专题报告阶段由中国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会长、天津师范大学刘景华教授主持。

王立新教授作题为《以中国为方法:关于构建中国自主的世界史知识体系的若干思考》报告,提出世界史学科的任务是以中国视角、价值关怀、历史经验和问题意识来重新审视、研究和书写外国历史,最终形成具有全球视野、中国特色和普遍价值的世界史范式。

向荣教授在《百年变局下的世界史研究》中指出,世界史和区域国别学教学研究肩负着培养“读懂世界”并处理具体国际事务专家的使命,发挥历史学鉴往知来、资政育人的独特功能,主动回应并积极参与和解决时代提出的历史新问。

孟钟捷教授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史学科的几点思考》报告中强调,要创建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体系需从概念创新入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拓展世界史视野,超越以民族国家或帝国为中心的旧有叙事范式。同时,构建历史研究的AI大模型辅助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国务院世界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天津师范大学哈全安教授在报告中宏观剖析了亚洲文明从“异质多样性”走向“命运共同体”的演进历程。西方殖民冲击使整个亚洲遭遇丧权辱国的劫难,各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出现相似发展模式,有条件携手构建更紧密的“文明命运共同体”。
专题报告会后,与会专家、师生对世界史研究的相关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欧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长谷延方教授致闭幕辞。他提到,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一人一校之力所能完成,是需要仰赖学术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为构筑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己力。






在9月13日上午举行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暨天津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年会(2025)主论坛上,国务院世界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东北师范大学韩东育教授作《关于“自主”与“智库”的关系问题》的报告。他强调真正的学科体系建设,关键在于产出具有学术价值的成果,《欧洲文明进程》(16卷)正是对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重要论述的一次生动实践。

此外,主论坛还举行了侯建新教授团队《欧洲文明进程》(16卷)发布及赠书仪式。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述——在西语世界外,首部由中国学者主导撰写、目前最系统完备的欧洲文明研究著作,不仅代表了中国欧洲文明研究的前沿水平,也标志着中国世界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取得的重大成就。借新书发布,主编侯建新教授表达对师范大学、学术界的诚挚谢意。

本次研讨会为世界史学科发展提供了深度交流的。与会学者表示,今后世界史研究要更加紧密对接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增进对社会重大重点问题的关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