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首页  研究院概况  学术研究  研究院刊物  欧洲文明研究  学界动态  人才培养  资料中心 

 

站内搜索          
 
  动态新闻  
《经济社会史评论》2025年第三期目录及摘要
2025-09-26 10:27  

国国家形成视域下陪审团研究新探

徐 浩

摘 要:英国是最早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西欧国家。相比中世纪晚期以来欧洲大陆形成的中央集权国家,英国恪守日耳曼部落的原始民主传统,在国家形成中采用调查、指控、不动产权益占有之诉和刑事审判这四种形式的陪审团,作为推进行政和司法中央集权化的工具。陪审团使英国政府在各阶层民众广泛与经常参与的基础上建立起官民共治的治理方式,增强了中央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减少了官民对抗。由是之故,陪审团成为与议会并行的代表中世纪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性制度。詹姆斯·马斯切尔通过陪审团研究的特定角度,揭示了英国不同于西欧大陆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道路。这种探索对进一步认识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后来的发展道路极具理论价值。

关键词:英国 陪审团 官民共治 詹姆斯·马斯切尔

英国都铎王朝的边境治理原则——基于《加来法》的考察

张殿清

摘 要:都铎王朝时期,加来是英格兰在欧洲大陆具有王室领地性质的边境地区。为确保加来的秩序与安全,都铎议会颁布了《加来法》。法案从居民“国别”限制、议会议员席位和宗教管理等方面巩固并加强了加来的英格兰属性,通过官员的职务誓言明确加来官员效忠国王及保卫加来之责,体现了都铎政府将加来整合进王国的努力。加来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加来法》与其他边境地区的治理措施有所不同,但所蕴含的与英格兰保持统一与同质的宗旨,是都铎王朝治理边疆的原则。该原则是英国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一条主线,与英格兰地方自治传统相结合,共同塑造了英国地方治理模式。

关键词:都铎王朝 边境治理原则 《加来法》 民族国家

中世纪基督教会对君主与贵族的训诫——从加洛林镜鉴书看教俗关系

朱君杙

摘 要:8—9世纪的加洛林时期,世俗权力借助基督教伦理获得统治的神圣合法性,教会则通过道德话语权参与国王的政治建构。镜鉴书便是教俗双方相互需要的产物。在帝国教会一体化的理想框架下,二者既合作又博弈。教会思想家撰写镜鉴书,旨在教导君主和贵族履行基督教统治者的职责,规范其道德和行为,从而构建一个与基督教教义教规相符的社会;同时也为世俗权力设置道德边界,明确其有限性。镜鉴书对加洛林王朝的政治发展、基督教理论的弘扬与文化传播都起到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了西欧的政治走向。

关键词:加洛林 镜鉴书 道德 训诫 限制

11—13世纪英王政府中教士官员的职能

麦殷闻

摘 要:自诺曼征服至13世纪,英格兰历任国王形成了任用、培养与晋升教士官员的政策。教士官员出身教会,供职于国王政府,承担着文书起草、财务管理、司法审判以及参政议政等职能,与世俗官员共同维系着行政体系的运转。教士官员的遴选具有广泛代表性,为英格兰封建贵族无继承权的子弟开辟了进入教会,进而成为政府官员的晋升渠道。同时,国王逐步完善了对教士官员的地产分配与封赏模式,保障了教士官员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和晋升机会。任用教士官员践行了“王权神授”与“教士辅政”的政治理念;符合这一时期国王政府行政体系专业化的需求;教士官员在国王政府和教会系统的双重晋升模式,对巩固王权领导之下的政教合作局面具有较大意义。

关键词:国王政府 教士官员 职能任用 政教关系

英国农业长期发展评估(1290—1850年)

曹君豪

摘 要:运用历史国民账户重建方法以及农业产值、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等三项综合性指标,评估1290—1850年英国农业长期发展,发现1290—1600年间,英国经历农业产值和土地生产率的衰退与恢复,以及劳动生产率的长期缓慢增长,1600—1850年间三项指标均实现加速增长。其中,诺福克郡农业长期领先英国整体水平,至1750年达到最大优势,其后经1750—1850年优势消失。1600—1850年间英国农业加速发展,的确堪称农业革命,其主要原因在于15世纪晚期以来的圈地运动和随之发展的私有土地产权。需要注意的是,英国农业长期发展评估依据的史料和方法存在不足和偏差,目前尚不能全面修正,但最新研究已经部分探索出修正方向。

关键词:英国 诺福克 农业发展 历史国民账户重建

日本明治时期宫家皇族与皇权重塑

龚 娜

摘 要:明治时期,为建立中央集权并强化天皇权威,政府重新启用并扩充宫家皇族,通过《皇室典范》确立永世皇族制,确保皇族繁盛。宫家皇族不仅作为皇位继承的后备集团,还以“天皇分身”身份深度参与政治、军事与社会事务。在政治上,宫家皇族通过担任政府要职和借助勋位制等措施,提升了地位,巩固了新政权的正当性;在军事上,通过实施皇族军人化,使其成为军事权威的重要象征;在社会领域,宫家皇族积极参与慈善与公益,以彰显“天皇制慈惠主义”,扩大皇权的社会渗透力。由此,宫家皇族被纳入“国体”框架,在权力层面及精神层面有效地重塑了天皇的权威体系。

关键词:明治时期 宫家 皇族 皇权 权威

1965—1966年英国对印度的武器禁运及其影响

刘 恒

摘 要: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后,英国威尔逊政府对南亚次大陆实行武器禁运,使印度认为英国是“不可靠的武器供应国”,坚定了印度在国防领域同英国拉开距离并转向苏联的决心。从全面禁运,到选择性禁运,再至放宽军售但终止军事援助转变的武器禁运政策,也体现了英国开始跳出英帝国视角,从更为现实的国家利益角度看待英印关系,主动调适并接受英印特殊关系成为历史的客观事实,凸显英国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外交传统。苏联强势介入与英美退出共同决定了南亚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及走向。

关键词:第二次印巴战争 英国 印度 武器禁运

1850年后治外法权对中国海关主权的侵占

万 立

摘 要:1850年以后,在华英商频繁违犯海关章程,并提出治外法权优先于海关法权适用于海关违章案件,以逃脱海关监督与外籍税务司的处罚。为此,英商借助舆论大肆渲染海关监督、税务司在罚没案件中饱私囊,税务司则极力表明海关法权优先于治外法权。为解决两种法权的冲突,英美驻华官员先后出台《江海关扣留案件条款》《会讯船货入官章程》,逐渐对违章案件实施“会讯公堂”和“领事法庭”双轨行政裁决制度,这显然违反中英条约,以治外法权蚕食中国海关法权。这一现象根源在于清政府对国际事务的无知和依靠外籍雇员管理中国海关税务,以致在不平等条约基础上再次退让。

关键词:治外法权 海关法权 会讯公堂 《会讯船货入官章程》

近代中德胶澳租借地的划界

王培利

摘 要:1898年德国强租胶澳租借地后,中德双方根据《胶澳租借条约》划分了陆上界线和海上界线。通过对25块界石的考证,可厘清胶澳东北和西南方向的陆上界线;海上划界主要依据《潮平合同》,双方关于“潮平百里”条款产生分歧,清政府虽然顶住了德方扩大胶澳面积的要求,但德方却取得了军队自由通行、修整水道的权利;在租借地内城区,德国主要规划了欧人区和华人区,明确了二者之间的界线。此次划界是近代青岛城市界线演变的起源,经济、财政、植树绿化等皆是影响勘界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胶澳租借地 《胶澳租借条约》《潮平合同》 划界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