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首页  研究院概况  学术研究  研究院刊物  欧洲文明研究  学界动态  人才培养  资料中心 

 

站内搜索          
 
  学术交流  
欧研院刘景华教授应邀做客光启·英国史前沿系列讲座
2022-11-03 10:42  

2022年10月21日下午15时,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景华应邀做客光启·英国史前沿系列讲座第十九期,在腾讯会议平台上分享了题为《英格兰的“胡焕庸线”是如何变化的?——历史上英格兰经济的板块化演变》的讲座。该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陆伟芳教授主持,来自上海师大的硕博研究生以及部分本科生、部分其他高校师生180余人参与了本次学术活动。

7e2dfa8e87d9105515fb8b78c49fb904

讲座伊始,刘教授建议学习历史应与地理相结合,因为地理是历史的舞台,从地理角度出发进行的史学研究更富科学性和全局性。刘教授认为经济的板块化发展是个主要国家都有的现象,例如美国有东、中、西部之分;意大利北部工业发达而南部精于农业;中世纪德意志地区有汉萨、莱茵、南德三大经济区;日本有关东、关西之分;中国的四大版块等。造成经济板块化发展普遍性的原因有区位、资源、气候、产业转移等,历史上英国经济的板块化演变大致可分四个阶段。

刘教授解释道“胡焕庸线”是中国东北黑龙江黑河至西南云南腾冲,线之东南基本集中了全国的经济活动,与之相较线之西北国土占全国的57%,长期以来人口只占4%,直至最近也无很大改变(2000年时人口占全国的6%)。随后刘教授引出英国学者自己总结的英格兰经济划线,刘教授称其为中世纪英格兰的“胡焕庸线”,即从东偏北沃什湾的波士顿到西南的布里斯托尔的一条经济分界线。

5dc4b815438400b758e6bffe1e18fb20

中世纪时,该线的东南地区比较发达,生产上农牧混合,相对先进。该线的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相对落后。以14世纪的经济发展为例,线西北的17郡在中世纪时面积占国土总量的一半,人口却只占37%左右,羊毛输出占10%左右,港口贸易不到5%。文教方面,西北城市的托钵僧修道院和大学也明显少于东南。当时整个西北地区只有约克的城镇规模较大,因为约克是英格兰与苏格兰对抗的前哨阵地,较为重要。

经济板块演变的第二阶段是16、17世纪偏倚型的伦敦经济体系。中世纪末期,英国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和民族经济体系,但该体系是向心型的,完全以伦敦为核心。具体而言,当时伦敦有以下特点:首先,伦敦是对外贸易的主要窗口。伦敦基本垄断了出口贸易,当时英国的主要出口商品是呢绒,伦敦在16世纪初的出口额约占60%,16世纪中期达到90%,17、18世纪时才回落到70%左右。伦敦是进口货物的主要口岸,国际商品从伦敦进口后再分发到全国各地。新航路开辟后,伦敦成为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例如美洲的原材料多数运至伦敦,经再加工后转运至欧洲大陆继续商业交换。伦敦也是国际贸易商人大本营,规约公司、特许公司和殖民贸易公司多数把总部设在伦敦,所以伦敦成为贸易利润的主要回流地和外资流入地。第二,伦敦是国内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从1581年至1711年,伦敦贸易占全国贸易的80%左右,流往伦敦的商品一部分被当地人消费,一部分再运往全国各地。第三,伦敦人口膨胀性增长。1350年黑死病前伦敦人口约为5万(一说8万);1570年约为10万(占全国人口2.5%);1600年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约为20万(占全国人口4.4%);1650年约为40万(占全国人口7.8%);1700年约为57.5万(占全国人口10.5%)。第四,城市首位度增加。城市首位度是用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1500年时伦敦与第二大城市诺里奇之比为5;1550年与布里斯托尔之比为9;1600年与诺里奇之比为18;1650年与诺里奇之比为20。崛起的伦敦城不断攫取全英国的财富,全国经济发展似乎就是为了成就一个伦敦,若以伦敦为高点,英国经济水平像一面斜坡,离伦敦越远经济越落后,全国经济发展格局更加不平衡。

经济板块演变的第三阶段是18—20世纪英格兰经济两极和三大板块。这时期工业革命在英国发酵,“胡焕庸线”逐渐消失。线的西北开始涌现三大乡村工业区;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兰开夏纺织区、以利兹为中心的毛纺区、以伯明翰为中心的西密德兰黑乡铁工业区。以上三个乡村工业区都成为了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使得英格兰西北部成为工业发展的一极。工业革命使西北部兴起了很多工业城镇,形成了西北工业城市群,有的城镇最终成为了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利兹、谢菲尔德等。以伯明翰为例,1520年伯明翰仅有1000左右的人口,1770年时人口数据为30804,1801年时人口数量约为73000。伦敦和周边地区在以往基础上主要发展第三产业,即商业、服务业、国际贸易、金融业等,伦敦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紧密,国际化较强,所以成为经济发展一极。但是伦敦对周边的吸附力太强,以至于100英里内再无大城市,英格兰东、中、南部也几乎无大城市。西北和伦敦两极之间从东到西有宽广的中间地带,主要发展第一产业,是一种商业化的农业。由于这地区的商品化农业拥有当时单产量的最高水平,遂产生了农业革命。为了南北发展平衡,英国政府在19世纪后期开展了“工业南下”运动。

经济板块演变的第四阶段是20世纪末起英格兰西北产业空心化及转型。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使得英国资本外流、产业外移,英国西北老工业区类似美国底特律,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具体而言这时期工人工作减少,收入大幅降低,居民生活水平甚至不如中间农村带。据2004年英格兰各区域人均GDP指数(以英格兰为100)统计,西北区为89.9,人口为680万,而同年伦敦指数为156.2,人口为740万。与之相较这时期中间地带有些农村发展了新经济产业,如科茨洪兹山区,旅游业在21世纪成为第一大经济产业,每年接待旅客3800万人左右,是英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之一。据伯克莱银行2007年报告的数据,科茨天兹户均收入为60,800英镑,远高于西北工业区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利兹等工商业大城市。南北的贫富差距造成了严重的问题,例如近年来英国成功脱欧的关键因素就是西北衰弱地区民众的坚持,当地民众把衰落怪罪于全球化、欧盟东扩、东欧移民、中东难民。所以2016年脱欧公投,这里是脱欧的主要得票区,此外这里也是主张脱欧的工党的传统势力范围。再如近来英格兰北方地区出现了独立的声音,2021年该地区成立了北方独立党(NIP),计划以古盎格鲁撒克逊七国时代的“诺森布里亚”为北方共和国的国名。为了改变西北地区衰败的状况,这些城市开始在经济上转型,他们的努力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利物浦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但是转型过度,例如大规模开发老船坞区,在视觉上割裂各船坞区,改变了海上商城天际线和轮廓,导致世界文化遗产“利物浦海上商城”在2021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除名;伯明翰向商业、运输、旅游、体育产业转型,比较成功;曼彻斯特向体育产业等方面转型;利兹向商业、体育产业等方面转型;设菲尔德向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转型,其著名的文化产业区聚集了众多类型的创意产业,包括音乐、电台、电影、新媒体、摄影、设计、传统工艺创作和表演艺术等,比较成功。

最后,刘教对报告作了简要总结,指出英格兰经济板块化之所以几度演变,在于各时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区域对这些因素的利用程度。中世纪时期农业经济主要受制于自然因素,所以自然条件较好“胡焕庸线”东南地区产值高于线之西北。16、17世纪国际贸易成为促进英格兰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控制国际贸易的伦敦成为全国经济核心,17世纪初詹姆士一世对此评价:伦敦真像一个佝偻小儿的硕大的头。18—20世纪是工业化时代,西北工业区和伦敦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两极,中间地带重点发展商品化农业。最后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伦敦继续利用既有优势与国际经济互动,而西北工业区则面临资本外移、产业空心化的问题,为了复兴经济,西北地区主要城市的产业转型运动如火如荼般进行着。

历史上英格兰经济的板块化演变都带有深刻的时代特征,无论是中世纪时期臣服于自然条件的发展模式还是近代前夕伦敦城的一家独大,无论是工业革命时西北地区的寻道图强还是近当代全球化背景下西北地区的再度衰弱和转型尝试,都是英国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努力探究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值得其他国家从客观中立的角度进行科学研究和借鉴的。

演讲结束后,大家就“中国胡焕庸线经济发展问题可不可以借鉴英国的发展模式”、“苏格兰近代以来科创氛围浓厚、税率较低,那么南苏格兰是否算英国版胡焕庸线的另一个案例”、“城市首位度对区域内综合发展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中世纪英格兰胡焕庸线是否和维京入侵有关?以及维京人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对当时英国北部发展有较深影响”与教授交流。刘景华教授对此一一解答。问答部分大大拓展延伸了此次讲座主题,使同学们对英国地理、经济、区位因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转载自:光启国际学者中心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