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2—23日,“史学理论的当下与未来”学术论坛在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功举办。我院胡宇哲老师参会并发言,他的发言题目为《“公共领域”概念与美国政治史书写》。
开幕式
6月22日上午9时,山西大学副校长卢宇鸿、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向晋卫、特聘教授李红岩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尉佩云主持。
大会主题发言
6月22日10时20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张旭鹏、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梁民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邓京力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李红岩进行大会主题发言。大会主题发言由《史学集刊》副主编宋鸥教授主持。
张旭鹏以《中西比较视野下史学理论研究的趋向与未来》为题,对国内外史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向进行了主题发言。张旭鹏指出,国内的史学理论研究已经经历了空间范围上的拓展,引入了比较的、全球的与跨国的视角,但是总体而言依旧在方法论与认识论的范畴内进行。在最近几年,国内史学理论的研究展现出宏大叙事的回归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趋向,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也为史学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问题与变化。张旭鹏表示,当下西方史学理论界仍然受到与社会科学化和全球史共同构成20世纪史学的三次变化的后现代史学潮流的影响,在最近十年,后现代之后的史学理论兴起,这些取向就包括记忆研究、历史时间研究、经验与在场研究、重建关于变化的历史哲学以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研究。张旭鹏指出,西方史学理论的研究也正遭遇瓶颈,一方面是因为当下的史学理论研究还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关于历史的理论的研究,也即关于作为进程的历史或作为文本的历史的理论的研究,关于非知识形式的历史的理论的研究尚且缺乏;另一方面,关于历史对生活的用途的反思也刺激着新的研究问题的出现,对历史学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张旭鹏表示,史学理论当下发展的趋向指示着超越人类的视角、行动与参与的视角以及打破对历史的传统理解的视角。
梁民愫作了题为《时代变局与历史语境:汤普森的史学思想及“史学范式”蕴意》的发言,着重分析了汤普森的史学研究在战后英国历史语境中的文化主义路径及其对新社会史的影响。梁民愫指出,汤普森的史学思想受到了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英国激进历史语境的深刻影响,他的文化主义范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在战后西欧社会和新史学范式的“文化转向”中,汤普森的研究路径特别强调普通民众的经历、情感、体验、符号和意义等,推动了新社会史的变革。汤普森的史学范式具有显著的文化主义特点,其研究方法不仅关注经济基础,还重视社会文化因素。他通过对斯大林主义和资产阶级史学的批判,塑造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史观,恢复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主体地位,并构建了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理论和平民文化学说。梁民愫表示,汤普森的史学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谱系,还推动了英国新社会史学的“文化转向”,对战后国际新史学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他的史学书写展现了两个主要的理论思路:一是具备独特的史学批判意识,以英国社会历史变动和工人阶级意识形成为分析前提;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嬗变与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系统认识英国工人阶级与平民社会的文化史研究。汤普森的史学思想及其文化主义范式在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新社会史学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效应。
邓京力从文章《在解构与重建之间——艾伦·蒙斯洛的史学理论与实践》出发,在主题发言中谈论了自己对史学理论学科体系建设之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邓京力指出,在西方史学理论界,反思、建设和更新学科体系有其传统。这可以为中国史学理论界所借鉴,因为学科体系涉及史学理论学科在历史学科中的定位与方向,与史学理论学科发出自己学科的独特声音有关。邓京力指出,学科体系由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组成,前者涉及史学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即内容,后者则关注史学理论学科的语言载体,此为形式,学科体系便是一个既包括史学理论的内容又涵盖表现形式的统一体,它要揭示史学理论学科的发展规律及其实质。邓京力表示,史学理论的学科体系首先关切历史学的知识生产,而后者的实现又需要史学理论,史学理论是历史学专业化的必需品。其次,史学理论的学科体系需要回答的另一个问题是,历史学家能否创造理论。不同于传统史家的认识,史学理论家不仅“消费”理论,还应创造理论。这也涉及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关系问题,邓京力指出,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是两个不可分割、相互依托的范畴,如果说有什么样的历史理论就有什么样的史学理论的话,那么反之亦然。因此,现代专业化的历史学既需要历史理论又需要史学理论,史学理论的未来内含着将史学理论学科建设为一个具有包容性和融贯性的学科的要求。
李红岩在文章《古希腊的历史与史学观念》的基础上,在主题发言中分享了自己关于史学理论近年来的发展动向的认识。李红岩指出,近十年来国内史学研究的一大趋势是回到史源。在中国史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视野置于先秦,另一方面,中国的西方古典学研究也继续蓬勃发展,正是这些趋势蕴含着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未来。李红岩表示,回到史源首先意味着认识历史学在中国传统中的地位。在人类古代文明中,历史只有在中国才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视作全部知识的核心。而在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犹太文明与古希腊文明中,历史或被忽视或被贬低。正是这种差异显示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李红岩指出,在古希腊文明中,形而上学获得了高于历史的地位,这一特征也塑造了西方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发展轨迹。不发达的历史学与高度发达的形而上学的结合刺激产生了西方快速发展的史学理论。李红岩表示,当下的史学理论研究应当实现从专题化向通识化的转变。另一方面,史学理论研究应当重视现象学与哲学阐释学,有关记忆、经验和在场的理论都需要现象学视角的帮助。《古希腊的历史与史学观念》就考察了古希腊人的思维方法以及其对历史的认识,正是这些特质塑造了古希腊人对诸如历史时间问题的观点。李红岩指出,古希腊的历史传统对西方史学的影响也延续至今。
主题发言结束后,与会学者们就记忆与理论、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现象学与史学理论以及汤普森所言的“真实的历史”向四位主题发言人求教,发言人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与研究成果给出了富有启发的解答,“史学理论的当下与未来”学术论坛开幕式及大会主题发言圆满结束。
分论坛
6月22日下午与6月23日上午,与会学者根据提交论文的主题分为四组,在四个分会场中宣读论文与相互评议。本次论坛在互评环节之外增加了圆桌讨论环节,为与会学者提供了充分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的机会。
第一组分会场的主题为“思想史、政治史与历史时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作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李任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谭星、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胡宇哲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鹏超宣读论文并进行互评。该分会场由《学术研究》副主编郭秀文教授主持。圆桌讨论环节由李任之担任主持人,张作成担任引言人。
第二组分会场的主题为“观念史、学术史与分析路径”。四川大学哲学系卓立、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吕和应、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尹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璐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姚汉昌宣读论文并进行互评。该分会场由《史学月刊》副主编李恒主持。圆桌讨论环节由吕和应担任主持人,卓立担任引言人。
第三组分会场的主题为“微观史、社会史与范式转向”。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根、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成威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张一博、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段艳、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建与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朱守政宣读论文并进行互评。该分会场由《史学集刊》编辑郑广超主持。圆桌讨论环节由成威华担任主持人,李根担任引言人。
第四组分会场的主题为“普遍史、历史主义与当代特质”。台州学院人文学院程利伟、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柏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杨璇、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袁鸿钧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尉佩云宣读论文并进行互评。该分会场由《史学理论研究》编辑崔瑾主持。圆桌讨论环节由杨璇担任主持人,柏悦担任引言人。
“史学理论的当下与未来”学术论坛旨在推进国内史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增进学术共同体的对话与交流,增强青年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与思想对话;同时推进我校西方史学理论和世界史研究的专业交流。本次论坛为史学理论学者之间的思想交流提供了平台,在学者的讨论中取得圆满成功。未来,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山西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将进一步会通中西、求真至善,在此次会议的基础上深化研究、促进交流,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理论学科与历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摘编自“山大世界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