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首页  研究院概况  学术研究  研究院刊物  欧洲文明研究  学界动态  人才培养  资料中心 

 

站内搜索          
 
  学术交流  
《经济社会史评论》编辑部参加第七届学术期刊历史学编辑论坛
2025-10-09 12:01  

为应对数智时代的深刻变革和全新挑战,探索历史类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进一步推动历史学学科融合与创新发展,9月19—21日,由学术期刊历史学编辑论坛组委会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数智时代历史学与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第七届学术期刊历史学编辑论坛”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60余家学术期刊的近80位专家学者、期刊编辑与会。我院《经济社会史评论》编辑部孙晓明老师参与该论坛,并作题为《数智时代史学期刊编辑的责任与边界》的发言。

 与会代表合影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吴丹教授,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魏文享教授分别代表各方致辞。会议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曾巍编审主持。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曾巍编审主持开幕式

主会场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吴丹教授在致辞中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并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的学科发展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办刊特色,表达了对历史学科与学术期刊协同共进的美好祝愿。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教授对本次论坛的举办给予高度评价,并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历史学发展的破局之策与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等问题发表了具有前瞻性的看法。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魏文享教授介绍了学院的历史沿革、学术成果以及近年来数字技术与历史学交叉融合项目的进展情况。

与会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主旨报告和三个分会场的研讨交流。

论坛的主旨报告环节由《史学月刊》主编苗书梅教授主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世界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外国问题研究》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东育教授发表了对中国历史学发展现状的看法,并就人工智能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学术发展与学术期刊的关系等问题提出独到见解。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社长、《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洪庆明教授发表了题为《从历史看AI时代的史学危机》的演讲。他回顾数百年来历史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历史学历经危机却绵延不绝的成功经验,提出AI时代史学研究和史学期刊的应对之策,表达了对历史学未来仍将蓬勃发展的信心。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历史学主编柴英编审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学术期刊的数智化转型》的报告。她分析了人工智能为学术期刊数智化转型提供的新思路,并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数智化转型历程以及数智化学术服务平台——“学术世界”的建设成果与特色。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副主编、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林枫教授谈了关于“我们能够为历史学学科建设做些什么”的思考。她认为,学术期刊可以从四个方面为推动历史学学科建设服务:第一,通过前瞻性的选题策划引领学术方向;第二,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发挥组织者的作用;第三,期刊之间相互合作,专业刊与综合刊扮演不同的角色;第四,期刊组稿与自由探索相结合,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为学术梯队建设助力。

《清史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刘文鹏教授发表了题为《学术评论与清史学科建设》的演讲。他指出,学术评论是学术期刊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进入数智时代,做好学术评论仍然不可或缺,不仅可以发挥检验学术成果、归纳学术思潮、引导学术前沿等重要作用,将学术研究不断推向深入,也是学术期刊应该担负的神圣职责,对持续推进新时代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史》主编、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卢勇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从一家之言到计算史学:农史研究的进路、机遇与挑战》。他提出,计算史学在人工智能时代具有显著优势,兼具“文献”和“计算”两方面的传统,大数据的运用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具备了过程可重复、数据可验证、方法可复制、结论可推广等特点,可以让碎片化的历史知识系统化、让隐性的历史知识显性化。他还强调,我们在拥抱信息革命的同时,也要对人工智能+史学热潮进行冷思考,处理好“道”与“器”的关系,警惕史学研究中“人”的淡化与人文精神的缺失,要将“人”的在场作为史学研究之根本。

第一分会场的小组发言分别由《澳门理工学报》执行总编辑陈志雄教授和《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主任胡永恒编审主持。《浙江学刊》总编辑田明孝、《河北学刊》总编辑把增强、《史林》编辑部主任徐涛、《清史研究》副主编林展、《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审冯雅、《中国农史》副编审胡文亮、《天津社会科学》副编审王贞、《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编审刘楷悦、《江海学刊》编辑莫磊、《中州学刊》编辑张婷、《军事历史》编辑李光迪,《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张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审凌兴珍、《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主任胡永恒、《社会科学战线》副主编刘莉、《安徽史学》编辑室主任张秀玉、《江淮论坛》研究员黄胜江、《史学理论研究》编辑崔瑾、《学术界》编辑陶婷婷、《广东社会科学》编辑张祥梅、《西域研究》编辑宋俐、《经济社会史评论》编辑孙晓明、《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副主编薛勤等,围绕“数智时代历史学与学术期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历史学类学术期刊数智化转型与发展路径”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第一分会场

第二分会场的小组发言分别由《民俗研究》主编王加华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冯立君教授主持。《社会史研究》副主编张俊峰、《社会科学研究》副主编许丽梅、《中国史研究动态》副主编张欣、《民俗研究》主编王加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史云鹏、《宋代文化研究》执行主编陈希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编审杜平、《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编审赵洪艳、《中国农史》副教授伽红凯、《医疗社会史研究》编辑叶鹏、《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编辑朱路遥、《湖北社会科学》编辑孔德智,《江西社会科学》副社长俞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冯立君、《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张登德、《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林日杖、《历史教学问题》副主编王春来、《南都学坛》副主编孔永红、《海峡人文学刊》编辑秦琼、《民国研究》副主编陈海懿、《学习与探索》编辑时妍、《史学月刊》编辑高阳、《历史教学》编辑王湉湉、《鄱阳湖学刊》编辑徐颖等,就“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与历史学学科建设”、“数智时代历史类学术期刊的人文情怀”等议题展开研讨并提出了新的见解。

第三分会场的小组发言分别由《世界历史》副主编徐再荣研究员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谷更有教授主持。《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张子青、《世界历史》副主编徐再荣、《史学月刊》副主编赵广军、《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主编韩琦、《世界历史评论》主编李文硕、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罗易扉、《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编审桂莉、《中州学刊》副编审王珂、《黑龙江社会科学》编辑王昊、《团结杂志》主任编辑王富聪,《历史教学》执行主编赵子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研究员王浩禹、《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谷更有、《南都学坛》主编王治国、《党史文苑》主编吴晓荣、《长江文化研究》执行主编张卫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编审武晓阳、《安庆师范大学学报》主编金仁义、《中华文化论坛》编审杨丽华、《中原文化研究》编辑李潇阳、《红色文化学刊》讲师胡聪等,聚焦“AI在学术规范中的辅助作用”、“AI与数据库协同发展”、“学术期刊与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AI作为智能体工具,无法取代知识生产,在未来尤其要关注AI创作的知识产权等问题。

会议闭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主编付海晏教授主持。《澳门理工学报》执行总编辑陈志雄、《史学理论研究》编辑崔瑾、《民俗研究》主编王加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冯立君、《世界历史评论》主编李文硕分别汇报了各分会场的讨论情况。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仲伟民教授与下一届学术期刊历史学编辑论坛承办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谷更有教授交接了会旗。

会旗交接仪式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郭家宏教授致闭幕词。郭家宏教授表示,此次论坛收获丰硕,通过交流研讨,学术期刊历史学编辑深化了认识,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方向。他强调,学术期刊承担着传承文明、记录时代、启迪未来的重要使命,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数字化、数智化为编辑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如学术评价体系的变革、内容甄别难度加大以及在开放获取模式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如何平衡知识传播、版权保护等问题。他提出,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历史学编辑要牢记初心,勇于担当:第一要坚守学术初心,把好学术质量关,确保刊发的论文经得起学术的考验和时代的考验;第二要强化责任担当,引领学术方向,自觉将编辑工作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积极服务于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第三要勇于创新,积极学习和运用新方法,推进编辑工作现代化、数字化;第四要加强交流合作,构建学术共同体,推动建设常态化的学术期刊历史学编辑交流机制。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郭家宏教授致闭幕词

转载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公众号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