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山史学讲堂”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向荣作学术讲座,以下是讲座纪要:
首先,向荣教授以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提出的“东西方大分流”理论为切入点,论述其宏观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欧洲内部的区域性差异,并与英国历史学家罗伯特·C·艾伦(Robert C. Allen)的欧洲内部的小分流问题做对比,倡导从整体史的视角重新审视欧洲的近代化路径,特别关注16至18世纪地中海沿岸与西北欧之间的发展分化。在理论层面上,向荣教授认为小分流问题是在回应大分流或受到大分流争论影响提出的,大大推动了近代早期欧洲经济史研究的深入,但这些研究大多强调欧洲内部因素的重要性,忽视了外部因素的影响,且大多采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重视量化和要素分析,但事实上历史上的经济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单一要素研究容易导致简单化和片面化,有很大的局限性。向荣教授呼吁回归吴于廑先生提出的“整体史观”,从封建农本经济演变和地理大发现的冲击和影响两个维度考察南北欧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加深对人类历史不平衡发展及其制约因素的认识与理解。
在封建经济结构上,向荣教授详细对比了西北欧和地中海沿岸南欧国家的差异,法国北部是领主制经济的发源地,早在8、9世纪就形成了庄园制,并扩散到西北欧国家,被广泛接受,但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则不同,中世纪的意大利形成了诸多自治城市,贸易复兴、城市兴起、商品经济较早渗透到乡村,其经济结构和中国相似,大地产和超经济强制消失较早,有利于早期经济的发展。
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地理大发现,意大利人对香料的贸易被葡萄牙人打破,意大利城市银行家和大商人越来越多地向乡村和农业投资,联手压榨农民,强化了封建依附关系,陷入“再封建化”困境。西班牙从16世纪80年代后走向衰落,这与腓力二世失败的反宗教战争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西班牙内部封建经济结构难以突破,商人对实业普遍不感兴趣,只从事投资和土地买卖等,农民和工匠要承受高税收、高租金和高利贷等多重剥削,纷纷破产,城市逐渐荒芜。在地中海沿岸国家走向衰落的同时,北海地区的荷兰和英国迅速崛起,通过自耕农经济、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城乡互动与圈地运动等实现制度转型,培育出国内雇佣劳动与消费市场,加上对外贸易的影响,推动了英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工业革命的土壤。
最后,向荣教授总结道历史发展是不平衡的,现代经济增长或工业革命不是发生在传统经济发达的中国和地中海沿岸,不能用单一因素去解释,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封建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英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突破领主经济的束缚才后来居上的。同时,向荣教授特别指出,商业资本具有“双刃剑效应”:在南欧,它强化了封建结构;而在英国,革命后的制度重构则激发了中小商人的活力,推动自由贸易与产业发展。北海现代经济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但并不是唯一的。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围绕“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英国革命与垄断问题”、“史学研究中的人文关怀”等问题踊跃提问,向荣教授一一耐心地回答:他指出历史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在于回应现实,当代中国在农业结构转型、资本调控与制度创新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历史上类似阶段具有重要的可比性与借鉴价值,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回应现实的契机。向荣教授强调史学研究应保持对现实的敏感,警惕工具理性异化,回归以人为本的整体视野。随后,邢来顺教授为讲座作了总结,认为向荣教授深化了学界对近代欧洲发展结构性转型的理解,为构建中国历史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摘编自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桂子山史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