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可见于:https://szz.library.sh.cn/site/mkbl
13至14世纪,中国的国际化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如同汉唐之世,商人和教士,各色人物相聚中华。南宋(1127-1279)以及元朝(1279-1368)时,中国不仅是各类商品(包括日用品和奢侈品)流通之处,也是各种知识交流的集中之所。中国建立起一套复杂却高效的独特交通体系,在覆盖广大范围的同时,保障了往来人员的安全。在西方人眼中,彼时的中国是一个拥有无数奇迹的强大文明。马可·波罗(1254-1324)出身于威尼斯商人世家,从1274年到1291年,他在中国共生活了17年,并留下了一本意大利语名为《百万》,法语名为《寰宇记》的著作,该书在英语中常被译为《游记》。马可·波罗并非当时唯一活跃在中国的意大利人。现存的拉丁文史料中还记载了其他意大利商人,如卢卡隆哥、乔瓦尼和弗朗切斯科·洛雷丹、彼得罗·祖利安、卡特琳娜和安东尼奥·德·维利奥尼,以及方济各会士柏郎嘉宾、孟德高维诺与鄂多立克。这些意大利人先后活跃于汗八里(今北京)、泉州、杭州和扬州等城市。
与当时的许多其他旅行者一样,马可·波罗在书中注重描述自然景观、奇花珍兽、风土人情与历史兴衰。中国的发达文明,从巍峨殿宇到巧匠奇珍,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而他到访或途径了诸多城市,其中的市井烟火、民俗信仰,皆化作他笔下的文字。本次展览将展现马可·波罗的观察力、敏锐性和想象力。如他的自我定位,一位“睿智而博学的威尼斯人”,在书中叙述的一切均为亲身经历:“所见者著明所见,所闻者著明所闻,庶使本书确实,毫无虚伪。 通过抄本和印刷书籍,展览旨在讲述关于中意两国数百年来的文化交流,以及知识传播与互通的故事,而书籍、报告与信件,又恰恰是其中的重要载体。
本次展览的核心展区“奇迹之书”,将展示来自意大利收藏机构的珍贵手抄本文献,包括四件《马可·波罗游记》传抄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性抄本,以及马可·波罗叔叔老马可的遗嘱。展览的第二部分“沙舟海帆”,通过五个语种十余个不同版本的《马可·波罗游记》印刷本,勾勒出《游记》印刷与翻译的历史脉络。在第三部分,我们将看到众多19世纪以来的中文书、报、刊,了解马可·波罗和他的故事是如何进入中文世界,又是如何成为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的研究材料,产生如繁星般众多的研究成果。除马可·波罗之外,在中意文化交流历程上,还有许多值得铭记的人物和图书,展览最后一部分将呈现过去700年间中意两国文化使者们留下的诸多珍本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