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
2025年8月23日上午,学会2025年年会暨第三届中国德国史研究青年论坛第二次会议开幕式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光学大楼三楼报告厅举行。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王宏波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学会会长、华东师大历史学系兼职教授景德祥,系主任梁志和学会名誉会长、华东师大历史学系荣休教授郑寅达先后致辞。他们热烈欢迎与会师生,强调德国史研究应该在新时代与时俱进,并鼓励青年学者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向更广阔的领域与更深刻的议题迈进。
开幕式后,大会进入主题演讲环节,由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王超副研究员主持。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王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吴愁副教授和学会副秘书长、华东师大历史学系系范丁梁副教授分别作主旨报告。三场主题演讲聚焦于历史研究的前沿与演变。王涛和吴愁分别从实战案例和理论框架出发,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与数字人文如何通过各种技术为德国史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法的支持。范丁梁则聚焦德国二战史研究的方法转型,指出该领域已从传统军事史逐渐转向一种融合多元视角和多重空间,更具整体性的新叙事。
小组讨论
8月23日下午和24日上午,青年论坛共开展六场小组讨论。分论坛第一场·第一小组的主题是“史学与社会:德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史学书写”。景德祥研究员和王涛教授担任评议人。
沈春阳以启蒙时期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史学的兴起与演变为研究对象,展现了德意志文化精英如何建构民族国家统一的历史叙事,以此实现民族的凝聚与国家的统一。张一宁在现代化视域下考察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意志浪漫主义思潮对学术体系现代化的影响与意义,并对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对政治的介入展开了批判与反思。吴颖达考察了新世纪以来德国史学界围绕德国殖民主义与纳粹主义关联性所展开的争论,认为这场争论推动了史学界对第三帝国殖民维度与大屠杀可比较性的再审视。
在点评环节,景德祥强调史学史论文写作中的语境意识,提醒学员们将论文主题置于宏观的历史发展脉络之中,凸显出史学演变的复杂性。王涛指出应当注意论文写作的时间框架,进一步凝聚论文主题,明晰问题意识。
分论坛第一场·第二小组的主题聚焦于“政治与社会:德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孟钟捷教授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王琼颖副教授担任评议人。
葛云硕的报告以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为切入点,分析危机如何通过冲击工农业利益、加剧社会矛盾,进而重塑德意志帝国的政党格局,并影响了帝国后续的内政外交走向。周欣桐通过殖民女性玛格丽特·冯·埃肯布莱歇尔的私人书写(自传等),探讨了德国女性在殖民实践中的复杂角色。他反思了殖民地女性“有限解放”的悖论性,及其与德意志殖民主义、纳粹意识形态的潜在关联。胡琨的报告以一战期间日本设立的板东与久留米德军战俘营为案例,借用阿甘本的“例外状态”与“赤裸生命”理论,分析“模范战俘营”背后的权力逻辑。他指出,日方通过复刻德国文化、区分军官与士兵待遇等方式塑造“文明”形象,实则通过模糊人道条款的解释权构建主权权力操控的“例外空间”。这种“人道主义治理”的不可持续性为二战日军的暴行埋下伏笔。刘岱桥的报告关注了一战期间南非与德属西南非洲的德国平民(含殖民定居者与侨民)在战时的遭遇与救济活动。他认为这些救济活动既体现了德意志帝国崩溃期的战略挣扎,也维系了海外德裔的民族认同,并重塑了战后南部非洲的族群关系。
孟钟捷肯定同学们的选题价值,建议进一步明确文章涉及的概念,并注重概念与具体政策案例的关联性。他强调个案视角的创新性,提示需关注殖民女性与德国本土妇女运动的互动,以及浪漫主义文化如何塑造其殖民想象。王琼颖认为同学们的理论视角新颖,建议挖掘更多多边档案以充实论证,并进一步优化论文结构。
分论坛第二场·第一小组的主题为“帝国、政治与观念:中世纪到近代早期的德意志世界”。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侯树栋教授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荆腾老师担任评议人。
王希哲以日耳曼首领赫尔曼为切入点,探讨了“赫尔曼神话”与“日耳曼意识”之间的联系,揭示了“赫尔曼”如何被制造、符号化的过程。吴欣宇以形象学的视角,在时代转向、个人经历与集体想象这三个层面,分析了莱布尼茨颂华的多重原因,揭示了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现实与想象之间的交织。王浩臣在对哈布斯堡帝国的“新君主制”与等级协作实践的考察中,展现了欧洲“新君主制”的多重形态,试图突破传统围绕“新君主制”的单一叙事框架。莫峻松以大土耳其战争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战争挑战与哈布斯堡-帝国军事革命之间的关联,以“挑战-应战”的范式思考两强之间的势力消长。
在点评环节,侯树栋强调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通性,并指出学术史整理中对代表性著作提取的重要性。荆腾提醒同学们注意相关概念的界定问题,并强调史学论文写作中视野扩展的重要性。
分论坛第二场·第二小组的主题为“帝国、经济与文化:德意志的近代化进程”。王宏波研究员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杞支雅男副教授担任评议人。
刘高明首先通过分析17世纪胡格诺移民在勃兰登堡-普鲁士的迁徙网络,探讨了这些移民如何在经济、文教、社会和军事等领域推动普鲁士国家现代化进程。胡丁健随后报告了以哈勒大学为个案的研究。他深入剖析了启蒙思想与正统路德宗神学、普鲁士王权与大学自治之间的多重张力。王科程从帝国基本法和欧洲国际体系双重视角出发,重新解读了普奥竞争的实质,指出普奥竞争不仅改变了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权力格局,也对近代欧洲国际秩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马蕖通过考察普鲁士纺织品经俄国至中国的跨国贸易路线,分析了地缘政治变化对近代欧亚贸易格局的影响。研究为理解德意志在全球化早期的经济角色提供了新视角。
王宏波首先充分肯定四位研究者的选题价值与史料功底,随后针对每位报告人提出了具体建议,包括进一步明确传播的体制机制、加强历史事实与国家建构的关联、避免简单归因、明确学科定位等问题。杞支雅男从方法论创新角度对四项研究进行了深入点评,建议借鉴移民网络研究的新方法、进一步拓展比较视角、强化史料基础等内容。
分论坛第三场·第一小组的主题是“灾难、思想与文化:二战时期的德国历史”。我系葛君副教授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袁玮蔓副教授担任评议人。
曹一凡利用原始材料关注二战期间德国抵抗运动中的欧洲联合思想,梳理了其丰富内容并分析了其深刻内涵,指出德国抵抗群体的欧洲联合构想作为对纳粹的抗辩与对战争的因应为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刘国晓的研究从历史演进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建立、运作及其在纳粹种族灭绝政策中的特殊地位。邵逸飞的研究深入探讨了纳粹“罗森贝格任务小组”的艺术品掠夺机制,并剖析了掠夺行为背后的意识形态动机与经济考量。韩茜在报告中,以瓦尔堡图书馆1933年从汉堡迁往伦敦的经历为典型案例,探讨了知识迁移对学科发展的深远影响。研究详细分析了犹太学者被迫流亡如何促使艺术史学科研究中心转移,以及瓦尔堡学派的方法论如何在英美学术界生根发芽,最终推动艺术史学科的现代化转型。
葛君在点评中赞赏同学们扎实的史料工作,并针对文章的叙事逻辑提出了优化建议,指出了文章在研究综述和引注格式方面的技术性问题,同时建议加强比较视角。袁玮蔓在点评中认为同学们可以更多从交流网络的角度出发,探索艺术品掠夺与接受、流亡学者与本土学术的互动关系。
分论坛第三场·第二小组的主题是“政治与社会:二战后的德国历史”。王超副研究员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志华老师担任评议人。
黄昆通过个人经历、核心著作等层面,系统梳理了联邦德国战略家施密特的崛起历程与其国防思想的体系化过程,并探讨了施密特在国防战略与外交政策领域的影响力。李妍以民主德国的“共和国出走”为切入点,揭示了出走现象背后多重因素的交织,梳理了该现象对两德的整体性影响。朱永贞以教育政策的视角,聚焦卓越集群的多重机制,探讨卓越战略对德国交叉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
在点评环节,王超指出论文写作中学术史梳理的重要性,并强调对历史评价的多元性。王志华强调论文问题的合理划分,进一步从整体性视角剖析相关史学议题。
夜沙龙
8月23日晚上,青年论坛的师生开展夜沙龙活动。华东师大世界史博士后赵伟担任主持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柏悦、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之凯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博士后陈琬睿担任与谈人。
在关于德国史专业的职业发展与深造路径的讨论中,老师们认为本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多元,鼓励学员们多想多干,并建议他们在选择国内外读博时应充分进行自我评估。在学术能力方面,老师们分享了文献管理的技巧和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研究等实用方法,并强调了训练批判性思维、提升写作能力以及保证外语阅读准确性的重要性。最后,讨论还扩展到学科本质、海外生活经验等学员们切身关注的话题,为他们提供了全面的经验分享与指导。
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