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首页  研究院概况  学术研究  研究院刊物  欧洲文明研究  学界动态  人才培养  资料中心 

 

站内搜索          
 
  2017年  
2017年第三期《经济社会史评论》目录及摘要
2017-09-20 14:43  

影响历史进程的欧洲宗教改革…………………………………………………………(3.4)

   宗教改革区分的神圣与现实………………………………朱孝远

   德国的宗教改革与国家统一………………………………刘新利

   现代社会中的个体性与“因信称义”……………………王亚平

   宗教改革与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化…………………………林纯洁

英国社会对“自杀”的认知…………………………………………………赵秀荣(3.23)

摘 要:自杀与最根深蒂固的社会传统观念相关,社会对自杀的态度反映了一个时代最基本的理念。英国社会对“自杀”的认知经历了从中世纪的严苛到近代晚期宽容的转变。近代晚期英国对“自杀”态度的“世俗化”以及自杀的“去污名化”运动,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观念的进步。其转变原因主要有:自杀人数的增加引发社会关注,自杀的“医学化”,理性呼声的出现,对社会陋习的摒弃与权利意识的增强。

工资谈判与英国雇工的“黄金时代”………………………………………王超华(3.35)

摘 要:中世纪晚期被西方学界视为英国雇工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不是随黑死病爆发自动出现的,而是有一个缓慢的实现过程。谈判是雇工争取高工资的主要手段。瘟疫和人口减少使雇工在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也塑造了当时雇工的劳动心理和工作模式。谈判形式主要是雇工与雇主的单独谈判,但集体谈判已初露端倪。经过谈判,英国雇工的工资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入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从谈判的视角考察英国雇工的生活水平和生存状况,可以加深对中世纪晚期经济、社会结构的认识,为英国劳动关系和劳资政策史的研究提供若干线索。

欧洲人推崇葡萄酒的历史原因………………………………………………左志军(3.46)

摘 要:葡萄酒在古代和中世纪就是欧洲人的主要饮料之一,成为各类酒精饮料中的上品。欧洲人推崇葡萄酒同葡萄酒本身所承载的多重象征意义紧密相关。古典时期以来,人们对葡萄酒与啤酒物质属性的认知,提高了葡萄酒的地位。长期以来,葡萄酒在欧洲大部分地区主要是特权阶级、宗教团体以及社会上层人士的饮料。饮用葡萄酒是他们社会地位的象征,是他们社会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提升了葡萄酒的地位。

论日本明治维新前夕的社会经济发展………………………………………杨栋梁(3.54)

摘 要:19世纪中叶,历经二个半世纪的日本德川幕府统治进入尾声。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形成的以“三都”为轴心的局地市场经济圈,较为普遍的家庭手工业及少量工厂手工业所显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统治阶级内部与被统治阶级内部分化的同时进行,表明封建晚期的德川幕府统治基础已经严重动摇,而开国后西方殖民势力的大举进入,则成为幕府最后瓦解的催化剂。幕末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生产关系的变化,构成了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前提性基础。

日本德川幕府末期的重商思想………………………………………………林同威(3.67)

摘 要:德川幕府末期,日本被西方列强打开了国门,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严重。这一时期的日本思想家们,初步接触了近代西方的经济思想,提倡改变传统的经济制度,学习西方国家的商业体制和贸易政策。这些重商观点在当时部分付诸了实践,推动了近代日本社会经济的转型。

1969年美国对朝鲜击落美侦查机的反应……………………………………刘合波(3.78)

摘 要:1969年,朝鲜击落美EC-121侦察机,并导致机上31名美军人员死亡。这是尼克松上台后面对的第一次重大危机。由于受越南战争、朝鲜半岛局势及美国国内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尼克松政府最终采取软处理的方式。但是,EC-121事件使美国调整了处理危机的管理机制,成立了华盛顿特别行动小组。在此后应对约旦危机、第四次中东战争等国际危机中,特别行动机构起到了积极作用,而面对不断出现的美朝摩擦、朝鲜半岛危机,该机构仍表现出局限性。尼克松政府处理朝鲜半岛危机的决策理念,对此后历届美国政府及美国与盟国的关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英苏博弈对南斯拉夫抵抗运动的影响………………………………………赵克仁(3.88)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在纳粹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后,反法西斯阵营中的两个主要国家——苏联和英国都企图将自己的欧洲政策强加于南斯拉夫,影响南斯拉夫国内抵抗运动的发展方向。受两大国博弈的影响,南斯拉夫境内的两支抵抗武装切特尼克和南共游击队在国体和政体上产生分歧,导致两支武装难以合作。战争末期,虽然斯大林与丘吉尔达成了在南斯拉夫对半分的协议,但铁托领导的游击队并没有作大国博弈的棋子,而是周旋于两强之间,与英苏两国领导人斗智斗勇,使英苏两大国企图主宰南斯拉夫未来的希望落空。

武昌首义初起时民众的境遇及反应…………………………………张国鹏  李永胜(3.99)

摘 要:以“排满”“共和”为宗旨的武昌首义,在摧毁旧政权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引发了民众的惊慌与逃避。民众普遍以置之事外的态度来观望这场变革,对共和之宗旨不甚了解,对革命的前景也缺乏信任。武昌光复后,城内的“共和”景观显得表浅稚嫩,要想实现“共和”宗旨,尚需更广泛的社会观念的培育与社会结构的变革。走出辛亥革命的宏大历史叙述,考察地方民众自身的境遇及最初反应,为理解近代革命的现实走向提供了内在的社会视角。

民众诉求与政府考量:1950年代浙江县乡边界调整………………胡悦晗  王胜瑜(3.110)

摘 要:1950年代初期,新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对基层行政区进行了重新勘定和调整。在此过程中,基层行政区的边界与传统乡村生产生活的空间边界产生错位,计划经济政策的实施改变了民众的生产生活,使民众产生了边界调整的诉求:恢复自然形成的乡村生产生活空间格局,使统制经济政策下的政区适应村镇市场的供销网络。对县级政权而言,边界调整既会导致区乡干部编制的变动,进而影响到基层政权对辖区的管控力度和治理能力,也会对基层政府的财政收支产生影响;而民众反复吁求“发展生产”与“粮食征购”的国家中心任务,为其边界调整诉求寻找合法性依据,使地方政府不能置若罔闻。从这个意义上,1950年代初期浙江省内的县乡行政区边界调整,是一场民众借助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与地方政府展开的博弈。

法学与历史学的交流——“历史比较视野中的普通法与大陆法”学术研讨会侧记……杨松涛(3.12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