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首页  研究院概况  学术研究  研究院刊物  欧洲文明研究  学界动态  人才培养  资料中心 

 

站内搜索          
 
  2024年  
《经济社会史评论》2024年第二期目录及摘要
2024-06-27 16:41  

历史学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易建平

摘要:从研究目的与方法看,理想的“应然”状态下的历史学,与物理学等科学并无本质区别。但是从“实然”角度看,本应是科学的历史学自古以来即受到价值判断的严重干扰,因而是“非科学”“半科学”的。历史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历史事件包括其主角历史人物,故而要求历史学家在进行事实判断工作的全过程中都完全排除价值判断,不现实也无必要——不是所有的价值判断都会干扰事实判断。如何让历史学家大胆进行所有的价值判断,又不因此损害历 史科学研究?最好的办法是在进行价值判断时,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位普通人,而不是历史学家。历史学家应将“求真”与“求善”两种活动、“历史学家”与“普通人”两种身份加以区别,有意识地分开,尽可能不让后两者干扰前两者。

关键词:历史学 科学 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 历史学家


中古早期法兰克教会反对释奴举证

李云飞 张嘉敏

摘要:10—11世纪欧洲奴隶制已明显衰落。有关衰落的原因,不少学者将其归功于教会的努力,尤其是倡导释奴。此观点受19世纪废奴运动影响,多以文献中丰富的释奴倡导为依据。从中古留下的有关身份自由与否的诉讼文本中,可获悉身份存疑者的自由诉求和教会的态度。这些文本尚未引起学界重视。中古早期法兰克王国的26个案例表明,教会虽然积极倡导世俗奴隶主释奴,但却反对其属下身份存疑劳动者的自由诉求,将其中一些人贬为奴隶。因此,在危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教会并非释奴的积极倡导者,而是阻碍者。

关键词:中古早期 法兰克王国 基督教会 释奴 诉讼


英国景观产权制度的出现与完善

王元天

摘要:英国在17世纪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之后土地确权不断发展。到19世纪后期,公众以保护景观为由,阻碍景观范围内的地产主进行土地开发。保护景观实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地产主具有合法利用土地的私有产权,二者的矛盾时常引发冲突。在探索根本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国民托管组织利用信托构建的景观地权模式,实现了景观保护与土地私有制的协调发展。此后,相关法律与政策不断出台,不仅使该模式逐渐制度化,进而使景观保护在私有制框架内得到妥善解决,也使私有土地产权体系得到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景观保护 土地私有制 产权 信托


15—18世纪英法葡萄酒贸易的博弈

柴彬 齐玉凤

摘要:15—18世纪,葡萄酒贸易是英法之间最主要的大宗贸易,深受两国外交关系的影响,成为观察两国关系变化的晴雨表。英国是法国葡萄酒的主要消费国,为打击法国经济,赢得对法外交博弈的主导权,英国时常上调法国葡萄酒的进口关税,从而导致两国间频频发生葡萄酒贸易危机,并引发法国的报复,也间接影响到英国自身。英法围绕葡萄酒贸易展开的关税战,根源在于双方都奉行传统重商主义政策。这种充斥着排他敌对色彩的重商主义政策,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中古晚期至近代早期英法关系的样貌与格局。

关键词:英法关系 葡萄酒贸易 关税 重商主义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的走私贸易及关税监管

于振洋

摘要: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对外贸易较为活跃,贸易额呈增长态势,关税成为王室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国内外商人以各种方式走私羊毛、呢绒等大宗出口货物,逃避关税,使王室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为了打击走私活动,王室政府不仅采取没收货物、监禁走私者等常规举措,还针对性地实施寄宿、货物抵押、运输证明等监管方式,甚至不惜以重罪惩处。这些监管举措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走私贸易,但由于这一时期关税政策的特权并未惠及所有商人群体,导致走私贸易屡禁不止,再因税率上涨简单粗暴,致使治理效果低下。直至近代以后,随着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关税逐步放开,走私贸易才渐趋消弭。

关键词:英格兰 走私贸易 关税 商栈


德国魏玛时期的通货膨胀与货币购买力

周建明

摘要:1871年德国统一后,金马克成为唯一官方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财政赤字不断飙升,德国大量发行纸币马克,引发恶性通货膨胀。至魏玛共和国时期,通货膨胀仍然无法遏制,货币先后经历了金马克、纸币马克、紧急状态币、地产抵押马克到帝国马克的演变。1923年底,魏玛政府进行货币改革,逐渐扭转了纸币疯涨的局面,使货币体系逐步回归正轨。1924年后,德国经济逐步复苏,物价较为稳定,货币购买力在提升。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失业率急剧攀升,民众收入缩水,市场需求萎缩,商品价格一路走低。随着物价的逐年下降,同一货币单位的购买力略有提高,但在民众收入不断缩水的情况下,实际购买力却在下降。

关键词:纸币 魏玛共和国 通货膨胀 货币购买力


腓力改革中的马其顿海军建设

万黎明

摘要:腓力二世当政期间,马其顿从默默无闻的希腊边陲农牧小邦,一跃成为巴尔干半岛及东地中海地区的军事强国。腓力二世直面的对手希腊诸邦和波斯帝国等都拥有较强的海上力量,因而腓力同样重视海军建设。他充分利用马其顿的木材资源和重要海港,招募人才建设海军,又以海军控制海运粮道,迫使雅典就范。腓力二世建设海军为亚历山大东征和帝国建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腓力改革 马其顿海军 海军战略 舰船


民国时期的天津城市自治

曹煜晴

摘要:地方自治始于清末“新政”。天津地方自治一如全国各地,经历了清末、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清末天津自治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袁世凯成立警区,并颁布了一些地方性法规;继而北洋政府时期的天津县自治,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从各区自治到议事机构天津县议会的成立,并由选举产生议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天津城市自治取得较大进展,市自治机构和市政府的建立,明确了自治的职责和范围。

关键词: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天津 自治


福州开埠后茶叶外贸的兴衰

谢彪

摘要:鸦片战争前,中国茶已经占据世界茶市六成以上的份额,福建即是中国出口茶的主要产地。西方对福建茶叶的巨大需求,促使福州成为《南京条约》后开埠通商的口岸之一。1853年福州港解除茶禁,武夷茶从闽江运抵福州的航路开通,这条便捷的运输线使茶叶从福州港直接出口,带动了茶叶市场及产业,至1880年代福州港茶叶外贸达到鼎盛。与此同时,印度、锡兰、日本等地的茶叶生产与贸易迅速崛起,在制茶工艺、市场营销等多方面占据竞争优势,中国茶很快在国际市场上败落。失去茶叶外贸支撑,福州没有可供出口的大宗商品,加之思想观念及地理因素等,致使最早对外开放的福州到民国初年重归沉寂。福州港短暂的兴盛与迅速衰败可谓中国近代经济的缩影。

关键词:福州港 茶叶贸易 武夷茶 国际市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