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首页  研究院概况  学术研究  研究院刊物  欧洲文明研究  学界动态  人才培养  资料中心 

 

站内搜索          
 
  书评书讯  
书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雅克·勒高夫与中世纪史研究
2023-03-23 09:50  

在中国史学界,勒高夫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勒高夫的研究就借由翻译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1993年6月,勒高夫参加了由欧洲跨文化研究院和广州中山大学组织的丝绸之路考察团,在广州、西安、兰州、敦煌、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多地游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勒高夫最核心的作品,例如《圣路易》《钱袋与永生》《历史与记忆》《中世纪文明》《炼狱的诞生》等,都陆续被翻译为中文,甚至勒高夫主持编写的一些通俗作品,如《中世纪的面孔》《给我的孩子讲中世纪》《给我的孩子讲欧洲》等也都翻译出版,在学术界和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2014年4月1日,九十岁高龄的勒高夫在巴黎去世,《史学理论研究》罕见地在刊物中发布了相关新闻,将勒高夫与吕西安·费弗尔以及费尔南·布罗代尔并列,更将他担任院长的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称为“年鉴派的大本营”,盛赞勒高夫对“国际史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在中文世界的中世纪史研究领域,似乎没有哪位学者有如此众多的作品被翻译为中文,雅克·勒高夫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中世纪研究的“代言人”。为什么勒高夫产生了如此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中国而言,勒高夫独特的魅力又究竟何在呢?


撰文|李腾

历史学家的典范

少年时代的勒高夫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人生规划。勒高夫曾在一次访谈中描绘了他看到图尔大教堂时的震撼,以及少年时阅读沃尔特·斯科特的《艾凡赫》时的激动心情,再加上他想成为教师的愿望,都推动着他走上了成为中世纪历史研究者的道路。然而,勒高夫的求学历程并不顺利,经过多次复读之后才在1945年考入巴黎高师。进入大学之后,勒高夫的研究兴趣逐渐形成。从1947年到1952年,勒高夫曾先后在捷克的查理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罗马的法兰西学院做交换生。在这段重要的学术成长期,勒高夫的核心研究主题始终围绕着中世纪时期的大学。在不同国家的学习和游历,也给他对这一问题的多性表现带来了直观的印象。他强调,自己所希望从事的并非传统意义的思想史,不是聚焦于某一种学说的流变,而是要聚焦于知识分子,特别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概念其发展历程究竟是怎么样的。回到法国后,他先后在国家科研中心(CNRS)和里尔大学工作,并担任米歇尔·莫拉教授的助手。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问题上,勒高夫再次遭遇了一些麻烦。勒高夫原先也想取得博士学位,选择了马克·布洛赫的学生夏尔-艾德蒙·佩兰为导师,并将博士论文的主题拟定为中世纪与劳动相关的研究。但在这个过程中,勒高夫逐渐决定要放弃写作一篇需花费七八年时间才能够完成的国家博士论文。他认为,那些博士论文充满了毫无用处的博学,装模作样地伪装成某个领域的杰作,对于学问的提升并无真实的用处。这种想法,似乎与陈寅恪当年不拿学位的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妙。

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1924-2014),法国历史学家,专长中世纪史,尤其是12至13世纪。他是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1972-1977年担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他是“新史学”的主要人物之一。他认为中世纪本身是一个独立的文明,与希腊-罗马时代及现代有明显分别。勒高夫的著作有多种在中国翻译出版,《炼狱的诞生》(2021)、《圣路易》(2002,许明龙 译)、《试谈另一个中世纪》(2014),《中世记的知识分子》、《钱袋与永生:中世纪的经济与宗教》等。

勒高夫放弃了博士论文,却并未放弃学术生涯,更未放弃写作,特别是更为面向社会大众的写作。1956年,他出版了《中世纪的商人和银行家》,借由告解手册来探讨社会变化;次年他又出版了《中世纪的知识分子》,算是对过去十余年中世纪大学研究的一个总结。1959年,勒高夫来到巴黎,加入布罗代尔主持的高等试验研究院第六部,这份来自巴黎“大佬”的青睐据说是布罗代尔对勒高夫的《中世纪的知识分子》极为赞赏。创建于1947年的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与传统大学颇为不同,在招聘教师时并不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博士学位,而只参考应聘者所提供的作品来考察其学术能力。

勒高夫常常被称为年鉴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但是这种“领军人才”和“代际关系”的表示确实过于“中国化”了。从勒高夫的学术生涯来看,他确实深受年鉴学派诸位“大佬”的提携,特别是布罗代尔。追溯勒高夫的早年成长经历可以发现,他在巴黎高师期间曾读过马克·布洛赫的作品,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封建社会》。在他最早的《中世纪的商人与银行家》中,也引用了不少《年鉴》杂志上的文章,其中许多在那个时候并不广为人知。但整体而言,勒高夫并没有对年鉴学派或《年鉴》杂志产生非常强烈的认同感和追随感。1969年,四十五岁的勒高夫加入《年鉴》杂志编委会,并于三年后接任了布罗代尔第六部主任的职位。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年鉴学派的关注重点也在开始发生变化,所谓“从地窖重新回到阁楼”。在这个时候,勒高夫更进一步展现出作为学术活动组织者的能力,特别是同多家知名出版社合作,主持多种史学文库的出版。到1975年,原先的第六部升格成为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勒高夫随即担任院长,并建立了中世纪西方历史人类学研究团队(GAHOM),直到1992年退休。

 下一页 [1 2 3]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