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首页  研究院概况  学术研究  研究院刊物  欧洲文明研究  学界动态  人才培养  资料中心 

 

站内搜索          
 
  欧洲文明研究  
刘景华: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与经验
2021-03-28 10:02  

摘要:农村城镇化进程贯穿于11世纪至21世纪的欧洲,并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中世纪中晚期是农村城镇化的准备阶段;近代早期原工业化促使农村城镇化启动;工业化时代农村城镇化达到高潮;后工业时期农村城镇化仍然多样态推进,乡村生活方式最终与城市无异。欧洲农村城镇化进程所体现的长期性和阶段性、自然发展与强力推进、城镇布局和发展的均衡、重视农业的同时培育乡村新经济等特点,对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欧洲;农村城镇化;原工业化;工业化;乡村改造


一、欧洲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长期性和阶段性

宽泛而言,农村城镇化有两种内涵。从社会学意义上讲,这是个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的过程,即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农民可能因为本地出现了城市,或村庄变成了城区,从而就地变成了城市居民;也可能移居附近城市或外地城市,在城市工作生活从而转变为市民。而从人文地理角度看,“农村城镇化”似乎更指村庄变成了城镇,或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主要着眼于地理上农村变成城市或城镇的过程,或乡村流行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无论社会学意义还是人文地理视角,欧洲农村城镇化进程贯穿于自11世纪至21世纪的整个历史时期。在这1000年中,农村城镇化进程至少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中世纪中晚期(11—15世纪),这是欧洲农村城镇化的准备阶段或奠基阶段。中小城镇在农村普遍兴起,它们最初是农村的依附者和补充物,主要功能是为周围农村服务。同时,这一功能也制约了中世纪城镇的发展,因为农村需求的有限性决定了城镇成长的有限性,故而城镇占总人口比例始终很小。总之,中世纪欧洲农村产生了城镇但并未普遍“城镇化”。但城市的兴起尤其是取得自治后,形成了城乡两种对照鲜明的社会体,城市和乡村有明确的分野。而城市的“自由”、较多工作和发展机会,以及生活优势,则为农村人口所仰慕和向往,成为农村移民的“愿景”、吸引农村人口的“拉力”。这是农村城镇化的最初动力。

(二)原工业化时期或近代早期(16—18世纪),这是欧洲农村城镇“化”的启动阶段。近代早期,欧洲工业生产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乡村工业蓬勃兴起。乡村工业被门德尔斯等学者称为“原工业化”,认为是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或“工业化前的工业化”。①乡村工业的发展和集中,使得农村形成一些新的工业城镇,同时也加快了农村的商品化生产和非农业化生产。但由于原工业化仍然是手工劳动,因而集中的人员有限,工场规模从而农村城镇的规模较小,经济相当脆弱,相互之间竞争激烈。劣势地区原工业化遇到困境,影响城镇的发展甚至生存。具有竞争优势的乡村工业区,则奠定了通往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基础,有利于城镇聚集资源并向大城市方向发展。在乡村工业不太发达的地区,农村城镇仍停留在中世纪的格局里和水平上。

(三)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时代(18—19世纪),这是欧洲农村城镇化高潮阶段。城镇化随工业化而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器化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流水线生产,均需要生产环节的分工协作,工业生产也需要产业集群化从而使相等资源产生更大效益,因此既需要大量工业劳动力高度集中,同时也需要大量为工业人口服务的人员,这样就加速了城市化过程,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加速了农村城镇化。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西欧的工业化基本完成,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英国在1850年代达到,德法意等国在19世纪末达到),其中很大比例是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许多从中世纪转型过来的乡村中小城镇,或在原工业化中产生的农村城镇,因发展工业而成长为大中城市。同时,工业在欧洲城乡的布局趋向于均衡化,因而在适合建设现代工厂的地方,基本上都形成了城镇。

(四)后工业化时期(20—21世纪),农村城镇化继续多样态推进,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逐渐城市化。多样态包括:政策指导下主动在农村兴办工厂,以缩小城乡差距;进行卫星城建设,更多的远郊农村演变为城镇;“逆城市化”出现。逆城市化是以农村具备城市性条件为前提的。当城镇布局已经饱和时,剩余的农村不可能再变成城市,便主要仿照城市进行改造,乡村便在较大程度上具有了城市性。这一过程在英国大约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在大陆欧洲则晚许多:虽然这里20世纪初的城市化已达到了19世纪中期英国的水平,但由于两场世界大战的灾难,直到20世纪晚期才真正展开了乡村改造运动,农村的生活水平逐渐城市化。改造后的乡村在进入21世纪后又有不少新发展。农业在农村虽然仍是首要产业,但乡村兴起了旅游、房地产等许多新经济部门;农村一些无形资源也被当作“社会资本”“文化资本”而日益被关注。

这是宏观考察欧洲全局的粗线条理路,各国则会因国情和传统不同而呈现自身特点。如有学者将近代德意志城镇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一、19世纪初到1840年,城镇化“起步”准备阶段;二、1840—1871年,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加速和全面启动;三、1871—1918年,城镇化飞速发展;四、1918年至今,城镇化进入平缓与完善期。①

总结各阶段还可知悉,“农村城镇化”实际包括多种情形:1)村庄发展为城市,初期阶段即村庄变城镇的过程,这是典型的“农村”城镇化。2)村庄就地变成城镇后,早期有个管理体制和基础设施从农村型转变为城镇型的过程,因此还属“农村城镇化”范畴。3)村庄未变为城镇,但村民多以从事非农职业为生。4)村庄未变为城镇,农业人口仍很多,但村庄之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类似城市,或具“城市性”。相关状况还有:1)大城市扩展时,郊区农村变城区,这当然是“农村城镇化”,只不过郊区非典型的农村,因此样本意义不足。2)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变成城市常住居民,这是“农村人口城镇化”,但“变”成城市常住居民后的活动则应属于城市的管理和发展。3)从中世纪过来的大量农村城镇,也要转变功能,进行现代化的城市改造。

基于上述阶段划分和情形辨析,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欧洲农村城镇化的经历和经验。

 下一页 [1 2 3 4 5 6]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