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近代早期:原工业化促使农村城镇化启动
按照经济史家庞兹的说法,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欧洲工业发展经历了“乡村(庄园手工业和农民家庭手工业)——城市(行会手工业)——乡村(乡村工业)”三个阶段。大约从15世纪起,西欧工业开始从城市向乡村转移。这一转移有城市的“推力”和乡村的“拉力”。城市的推力主要在于手工业行会的封建性、保守性和垄断性,它既抵制商人资本侵入手工业,也窒息一些有进取心的工匠扩大生产规模,还千方百计阻止出师学徒独立开业,因此造成商人资本、手工工匠和满师学徒都有向农村转移的趋向。乡村的拉力主要在于农村封建关系已经松懈,农民有较多人身自由,同时家庭析产继承制流行,农户土地越分越小,须在农闲时做些工副业,或由妇女孩童从事工副业补充家用,这样就为商人资本深入乡村发展工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资源;水力已作为动力广泛使用,而农村尤其是山区水力资源更好;农村本是工业原料产地,取得工业原料更为便利;经历了变革的农村,农民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大众市场正在培育,在乡村生产面向农民市场的中低档手工业产品,更便于接近市场。这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虽然劳动者还是在家里进行手工业生产活动(被称为“家内制”),但已是商品生产性质,与自给自足的农民家庭手工业完全不同。这种面向市场的乡村工业,16—18世纪几乎遍及西欧各国。如英国,早在16世纪亨利八世时期,“无数呢绒工人散居在英格兰的农村,散布在自坎伯兰之康沃尔、自伍斯特之肯特的数不清的农舍和村庄之中”。④重要的乡村毛纺区有15、16世纪西南部优质宽幅呢绒制造区,16、17世纪的东盎格利亚“新呢绒”制造区。英国两类大众化呢绒,即绒线呢(Worsted)和窄幅粗质的克西呢(Kersey),就来自于东盎格利亚两个村庄的名称。工业革命发源地兰开夏的棉纺业,以及最早工厂化的西密德兰铁制品工业和约克郡西莱丁区毛纺业,都是16、17世纪作为乡村工业起步的。
尼德兰的乡村工业也很兴旺。门德尔斯就是以佛兰德尔乡村工业为研究样本而提出“原工业化”概念的。⑤佛兰德尔城市毛纺业在14世纪走向衰落时,一部分毛纺工匠转移到了乡下。乡村毛纺业遭到了旧纺织城市的极力压制,如1428—1431年间,伊普里斯城驱逐农村毛纺业者并罚款达140次,1483年也超过了100次。⑥布拉邦特和埃诺等地区也在14世纪兴起乡村纺织业。16世纪,佛兰德尔许多小村庄兴起麻纺业。布鲁日附近村庄还发展了棉纺业。16世纪后,列日一带乡村成为重要的铁制品中心。如1602年查诺伊林村40个农民,又都是制铁钉工匠。①尼德兰北部乡村也有许多特色手工业,如弗里西兰的奶品、泥煤采掘,泽兰的制盐和砖瓦烧制,乌特勒支郊区的丝织,赞恩地区的漂布和造纸等。在意大利,14世纪一些独立的乡村毛纺工匠受到佛罗伦萨控制。②17世纪中期,托斯卡纳乡村年产呢绒超过1万匹。③法国乡村工业的兴盛期是18世纪到19世纪初,尤其是法属佛兰德尔、阿图瓦、皮卡迪、诺曼底、布列塔尼和朗格多克地区,以及巴黎附近、里昂地区和多菲内地区;有影响的乡村工业有纺织业、伐木业和小五金品生产等。④德国、瑞士、西班牙等,都兴起了乡村工业。⑤
乡村工业发展启动了农村城镇化,其特点是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非农化,部分村庄演变为手工业村镇直至城市。如在英国,这个过程一般有四步,或四种状态常常并存。第一步,农业仍是农民的主业,乡村工业则是其副业。初期的乡村毛纺业就是这样。第二步,乡村工业成为农民的主业,农业反变为副业。农民家庭中,纺织等工副业收入在家庭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农业收入比重越来越小。由此马克思指出,16世纪英国形成了“一个新的小农阶级”:“以种地为副业,而以工业劳动为主业”。⑥第三步,部分农民完全从事乡村工业。如东盎格利亚乡村的“新呢绒”生产者常年从事纺织,已经不大会农事。第四步,乡村工业生产趋向集中工场化,吸附了大量人员,诸多乡村工业区兴起了手工业村镇。如西南区的陶顿、卡斯尔库姆、斯特劳德、比斯利、马尔梅斯伯里、纽伯里,东盎格利亚的拉文翰、沃斯提德等。传说纽伯里温奇库姆的毛纺工场雇工上千人。⑦该城多尔曼家关闭毛纺工场造成大量失业。马尔梅斯伯里的斯顿普毛纺工场,雇工也达几千。拉文翰的斯普林家族的毛纺工场,兴旺了一个多世纪。⑧不过这些乡村毛纺业仍是手工操作,生产手段没有变革,因此当毛纺业丧失竞争优势时,这些手工业村镇也衰落了。
在乡村工业兴旺地区,一些精细加工环节、产品最后完成环节逐渐集中在一起,促成了新工业城镇的兴起。由此,整个乡村工业区逐步形成了城乡分工,农村工人从事初级品、半成品生产,新城镇则聚集熟练工匠,进行产品精加工、深加工或最后整合工作,整个生产链条中城乡互为呼应,城市主导着市场和生产,乡村是生产中的配角。几乎每个成熟的乡村工业区都有若干起控制或主导作用的中心城市,如17世纪英国兰开夏乡村纺织区的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城市,西密德兰铁制品工业区的伯明翰和达德利等城市,约克郡西莱丁毛纺区的利兹和布雷德福等城市,南约克“哈勒姆郡”铁制品工业区的设菲尔德,它们支配和控制着整个乡村工业区包括区内的其他中小城镇,从而奠定了今后进一步成长的基础和格局。而在法国,1750—1850年城镇化主要体现为中小城镇数目及人口比重的增长。法国2000人以上的居民点1750年为580个,1806年801个,1836年1100个,其中近900个被视为真正的“城市”,超过5万人的城市则屈指可数。⑨这应是乡村工业推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