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工业化时代:农村城镇化进入高潮
欧洲的工业化时代开始于18世纪中期,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英国工业革命有三波浪潮,第一波是棉纺业机械和机器的发明层出不穷。第二波浪潮是带动机器的动力发生深刻革命,即作为动力装置的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近代工业文明时代。交通工具革命构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第三波浪潮。1851年,英国铁路线总长度达11,000多公里。①铁路有利于工业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还方便了劳动力的流动和聚集,从而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英国的城市化运动主要出现在工业革命发祥地和工业化地区。工业革命发祥地多是近代早期的乡村工业区。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和机器工厂出现,原有的乡村工业城镇成长为城市,对资源和人口的吸附力大为增强;原有的乡村工业村庄演变为工业城镇,原有的农民要么就地转变为城镇居民,要么移居本区域新兴的工商业大城市,如兰开夏的曼彻斯特和利物浦,西密德兰的伯明翰和伍尔夫汉普顿,西莱丁区的利兹和布雷德福,“哈勒姆”的设菲尔德等。英格兰东北以纽卡斯尔为中心的采煤区,威尔士以加的夫和纽波特为中心的采煤冶炼区,苏格兰南部以格拉斯哥为中心的工业区,也都是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最快的地区。这些地区后来一直是英国主要工业城市分布的区域。1851年,经过大约一个世纪的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人口已超过50%,基本完成城市化。城市化高潮的早期基本上是农村城镇化的高潮,因为城市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农民移民,其次才是城市居民的自然繁衍。
近代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一方面,由于机器生产的进行,需要集中大量的工业劳动力,也需要集中大量的为工业服务、为工业人口服务的各类人员。另一方面,工业化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②还促进了农业的科技化(如开始大量使用化学肥料),这些都使得农业劳动力需求减小,农村于是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必须要谋取新的生计,从而转化为工业劳动力,或转化为城市人口。这一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工业革命在大陆欧洲启动比英国至少晚半个世纪。1850年,大陆的工业化区仅限于法国北部、比利时、德国西部和意大利北部。不过,早在18世纪晚期,大陆就零星地出现了技术革新和建立工厂的现象。如法国,1790年有了900台珍妮纺纱机。在比利时,至1790年马斯河流域共安装了39台大气式蒸汽机。在德国,1791年独立制造了第一台纽可门蒸汽机。大陆的工业革命最初是模仿英国,但“模仿最快的国家也只是在1830年代和1840年代才进入高潮时期”。各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成就到19世纪中期才有所显现。③如法国,骡机开始在米卢斯、里尔、马耶纳、拉瓦尔、绍莱、卡尔瓦多等地推广。马赛、波尔多等老城市的人口,在19世纪上半叶分别增长了30%至75%不等,原因得益于工业向郊区的扩展。同一时期,一些新兴工业中心或原工业较发达的城镇如鲁贝、圣-康坦等,则人口增长率更高,分别达到150%、337.5%。圣-埃蒂安是里昂地区重要的工业中心,1800年有1.6万居民,1846年增至5.6万,快速增长的人口主要来自附近山区的劳动力移民。里尔东北的鲁贝被誉为“法国的曼彻斯特”,它是从大村镇成功发展为工业城市的典型,其人口在不到一个世纪里增长了15倍,19世纪末居民高达12.5万人。④
19世纪中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推动城市化还有其特殊规律。新能源即石油、新动力即电力的发现和使用是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由此带动了电力工业、电器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工业等新工业部门的出现,并促使传统工业如机器制造业、钢铁工业等部门的生产技术升级改造。这样,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欧洲基本上以重化工业为核心工业部门。重化工业一方面需要大规模的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这就促使企业越来越向超大规模发展,如那些钢铁工厂和化学工厂,最终形成卡特尔等垄断组织。另一方面,在大规模的生产中,生产工序逐渐成为流水线,分工更加细致,劳动过程单一化,管理也更为精细,这就使得工人必须集中居住,以便于生产管理和劳动调配,这就为工人的规模化聚集进而城市化创造了前提,如1900年,在英国、德国和比利时,产业工人一半以上集中在20个劳动力以上的工厂或公司。①因此19世纪后期是欧洲城市化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大陆欧洲的城市化过程19世纪后期才基本完成。
大陆国家的城市化,早期更有一定的政治推动因素。如德国,各邦国出于政治需要,一直扶持城镇发展。1800年,德意志共约4000个城镇,但规模较小,与周围农村整合性强。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城镇化能够“起步”,主要来自政治领域的推动力,如拿破仑战争后法国城镇制度的模板效应迅速在德国扩散,1803年后神圣罗马帝国结构调整导致城镇法人地位变动,1808年起普鲁士通过《城镇规程》推动的改革运动及其铺展,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德意志联盟成立及其对城镇法人地位的影响等。由于工业化并未大规模开展,因此19世纪上半叶德国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内涵、结构和地位的变化,而非城市数目增多和城市人口增加。②19世纪后期德国统一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帝国政府强力推进工业化,德国城市化包括农村城镇化由此进入高潮。
总之,19世纪的工业化大大推动了欧洲的城镇化,到19世纪末,欧洲农业人口比例大为下降,英国降到了8%,比利时只有22%,德国为35%,只有法国还有43%,相近的还有瑞典和荷兰。③